山林與海洋總有股魅力,吸引人們投入山林的懷抱與海的壯闊之間,而在林野中及濱海生活的部落原民們,也一代代遵循著長老的叮嚀,傳承著來自樹梢、迎著海風、炙過柴火的食物味道。
鹽膚木的姿態是冬日的歌
原住民在山上狩獵時就地取材,鹽膚木的果實是主要的鹽分來源之一。廣泛生長在中低海拔的山區,全台皆有,目前以台東山區數量最多,樹皮上亦會分泌鹽分,「鹽膚木」的名字即由此來。
鹽膚木也是蜜源植物,蜜蜂採的花粉即為圍埔鹽花粉,入口酸中帶著鹹甜滋味,冬季來臨時開始結果,青綠色的果實上便會覆蓋著白色的結晶體,直接吃略鹹微酸,部落的人們會將它入湯、醃肉,大部分部落的人會在果實出鹽時採下一束束的鹽膚木,倒掛在屋簷下,簷下鋪著帆布,好接住得來不易的鹽,陪伴族人的日常飲食。
近年產地食材盛行,鹽膚木的身影也出現在高級餐廳中,例如做為熟成生魚片點題的鹹與酸、成為鹽可頌的主角,或是西洋甜點層層香甜鋪陳後的亮點。
夢娜是台東達魯瑪克部落裡知名的巧手主廚,食材掌握敏銳、靈活且豐富,聊起鹽膚木,她臉龐的輪廓便溫柔了起來,用柔美如歌聲般的語調輕輕的說:「啊!讓我告訴你︐鹽膚木的魯凱語叫『Boosu』,也就是山鹽。」
「我家門前有兩棵芒果樹,再兩周就成熟了,用山鹽當針線把味道藏進食物裡,山上很多野菜也都發了嫩葉,我們愛吃,山羌也愛吃,這些也都要變成料理。」夢娜欣喜柔美的語調落在菜餚裡,幻化成了燒烤鹽膚木鹹肉佐紅藜;在沸騰的水中放一束鹽膚木串,燙熟的青菜爽脆又風味俱足,天然的鹹酸將青菜的鮮甜刻畫得更有輪廓,散發陣陣誘人氣息。
夢娜還說,在部落念書時,都會經過河岸,岸邊就有許多鹽膚木,等果實由綠泛白,便可以從樹上採下,放在口袋裡當零嘴,鹹酸鹹酸很開心啊!
山神眷顧的段木香菇
早年,原民將段木香菇種在深山裡,每年僅有秋天過後、產季開始才有機會被運至平地銷售,素來搶手。田金豐是桃園復興的泰雅族,他說:「在我祖父或是更早之前,是在深山裡種段木香菇,每年一月冬天時,族人會肩上架著木製背籃與菌種,走兩天兩夜到深山,找尋土地肥沃、水分充足、有雲霧繚繞,陽光又照得到的林場,疏林後種菌,再交給大自然養育,等到夏轉秋時進入山裡採收。」
每年夏天颱風登陸前,田金豐的爸媽總是緊盯氣象報告,在風雨來臨前深入菇場,並在二十四小時內用力擊打完所有植入菌株的樹幹。原本吸滿養分、沉睡的菌,會因為突然敲打驚醒,快速成長。只要兩到三周的時間,就可以採收。
採收時,現場會搭建起工寮及簡易的柴窯,以乾柴細火將鮮菇用一天一夜的時間慢慢烘乾,使風味加倍濃厚,再一次揹下山。十斤鮮香菇經過烘乾後僅剩一斤,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也是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時移事往,父母年邁,深入林場對父母來說變成危險的工作。於是田金豐十多年前回到家鄉接手,將自家土地模擬深山林場的氣候、通風與光線,再將段木排列後種菌,過程一樣辛苦,但少了長途跋涉與危險,且可以計劃性擴場,延續部落傳統,是他相當開心的事。
儘管段木香菇乾搶手,新鮮香菇的美味也不遑多讓。由於田金豐善於挑選木頭,讓他的香菇總是供不應求。田金豐說,不同的樹有不同養分,風味也因此不同,由於香菇是由段木側邊生長,通常菇腳會呈倒七字,並不直挺;採收也需一朵朵手採,如此才能保存蒂頭的完整新鮮,並延續香菇壽命,這也是辨別段木香菇和太空包香菇的最大差別。
產季期間,田金豐經營的「楓田農場」可預約現採段木香菇。像這樣厚實帶彈性的口感、纖維細緻水分含量高的新鮮香菇,怎麼說都得要吃上一次。
部落孩子共同記憶的海稻米
在花蓮豐濱鄉,有片臨海的水梯田,初插秧時田裡如鏡般倒影,藍天映在田間水面上,也有了「海稻米」的雅稱。部落的族人們輪種共耕四個品種的米,並以共同守護的方式耕耘這片美麗的田,也守護這片水梯田的地景與生物多樣性。
由於臨海土壤鹽分高,這片迎著海風成長的海稻米米粒較小,但有著入口Q 彈飽滿的特質與濃郁米香,在「石梯坪水梯田復育計畫」粉絲專頁,可以看到族人堅持無毒無農藥無化肥,且自主耕種銷售,開放企業認購也歡迎共耕,鼓勵都市人赤裸著雙腳踏進泥地中,感受土地的生命力。
如同豐濱的族人們與環境共生共存的意志。每當有客人稱讚海稻米美味時︐族人們總是回答:「要謝謝石梯坪的土地、山上的水,大海來的風,還有看顧大家的祖靈。」(作者為今周刊與微笑台灣專欄作家,餐飲採訪寫作經驗超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