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端和電腦調出一百多張照片,忙著替一場台灣小吃的評選做最後投票,主辦方規定我要選出最愛的十個點,可是真的很難取捨,選出來的每一張照片都連著一段精彩的食記,看著看著口水直流,心中最愛的台灣小吃何止十碗。
小吃一點也不小 能撫慰人心的食物
國中時開盲腸炎手術,躺在床上一直不排氣,我娘承諾我,一出院就去吃大餐。可是我不要吃大餐,因為滿腦子都是大腸麵線,一碗不夠要三碗,還要加很多大蒜和黑醋,當場把我娘逗得大笑。
出社會做記者,因為主跑汽車線而頻繁出國試車,一年接近十次,每次返國定要殺去桃源街吃老王記牛肉麵,質地偏硬的陽春麵,紅油汪汪的湯頭,必須加進大量乾鬆的酸菜才能安頓身心。
近三十年來,每個月固定去信義路永康街附近剪頭髮,一定要算好時間,順便去東門市場吃一碗米粉湯配黑白切。若是沒吃到我最愛的,東門市場外圍棚架下的米粉湯,東門市場內羅媽媽或黃媽媽的店也能稍微解饞。
每個人對小吃都有一些莫名的執念,久久沒吃就非常思念,而且最好吃的一定是從小吃到大,習慣的那股滋味,每每有人問起或與別家比較,一定會維護到底,自己喜歡的小吃肯定是宇宙天下無敵第一名。
那日因故重返中國時報,我工作了近二十年的老東家,整整八年沒有回到這區,就打定主意餓著肚子,順便展開一場萬華小吃之旅,沒想到短短數年,變化之大令我吃驚,從西園路往西的和平西路三段雙號那一整排,竟然形成一條櫛比鱗次的新美食街。
原本在對岸巷子內的好幾家原汁排骨湯和高麗菜飯,移到這裡繼續廝殺、包圍,西園路上的名店鄭記小南米糕,以及廣州街上的老店龍都冰菓家都搬遷至此,整個騎樓充滿了覓食的人潮,與以往小貓兩三隻的荒涼感不同。
過去這段路有零星幾家餐廳和小吃,除了報社長官經常宴飲的艋舺熱海海鮮熱炒,還有我上班前一定要吃一碗的陳記腸蚵專業麵線,香港美食家蔡瀾在聯合報上推薦的布袋鮮之蚵,以及有分冷熱的阿嬤滷肥雞腳。
八年物換星移 回憶中好味道仍在
我循著過去的習慣,吃完麵線,拎著雞腳進報社,在轉進艋舺大道的西園路上,再吃一碗西園橋下蚵仔湯,這家店在西園橋未拆前,真的就塞在橋下不大的空間營生,每次經過都會被堆成小山,散發濃郁海港味的鮮蚵所吸引,裹上偏厚地瓜粉的肥蚵,一顆顆入口都爆漿又彈Q。
在轉進華西街觀光夜市之前,先繞到與龍山寺捷運站出口相連的龍山商場,吃一碗很快就賣光光的周記芋圓。從路邊小攤進到商場吧台,妯娌同心傳承古早味,按照時節夏賣剉冰冬為甜湯,依古法燒出糖水的大人味,隨客自行添加的百草粉和香蕉油更添懷舊。
敍過舊,繼續挺進萬華小吃的核心華西街觀光夜市,之前與和平西路上的黑手師傅聊天,得知棄舊址轉新地的小吃店,多是在疫情期間面臨漲租問題,師傅亦隨口一提,華西街觀光夜市也不一樣了,台南擔仔麵那一段出現很多越南人經營的美容美甲店,過去風光已不復見。
還好還好,走進熟悉的觀光夜市,看到老店北港甜湯還在,阿公阿嬤一人掌杓一人攬客,身體硬朗一如從前,而且繼續往前走,穿過桂林路,發現華西街並沒有沒落,而是熱區移轉,下午近四點,人聲鼎沸,川流不息,原來是拜台北米其林指南之賜,必比登推薦一路給,從小王煮瓜滷肉飯,源芳刈包到昶鴻麵點菊花肉麵,附近店家雨露均霑,共榮了這一段華西街。
昔日經常光顧壽司王的關東煮,喜歡王哥自製的獨家魚漿製品,以及滷三天的黑蘿蔔,還有熟客專屬的私房小菜,但正因為和王哥太熟了,所以沒機會去吃他兄弟經營的小王煮瓜,以及傳說中的菊花肉麵,這次打定主意非要攻下一家必比登推薦。
鎖定昶鴻麵點,老闆娘說麵賣光了暫時休息,要等麵來了約下午四點半再開。我抱著不吃不歸的心情賴在麵攤前不走,直到過五點麵送來了,燈重新亮起,我終於吃到一碗熱騰騰的菊花肉麵。
與其說喜歡它的麵,不如說更愛昶鴻的氛圍,待客的態度,煮麵的神情,對於初次造訪的我一如熟人般親切溫暖,老闆娘有問必答,不但告訴我菊花肉就是嘴邊肉,還特別秀出斷面紋路給我看,在我完全沒有透露自己職業的前提下。
真的真很難選出十家小吃,關乎的不只是味道,而是一碗小吃溢出來的滿滿感動。
米粉湯好不好吃用看的就知道,一,米粉湯有沒有用大火持續滾沸?二,黑白切有沒有和米粉湯一起滾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