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馬劇作 日本沙拉登場
維赫杜航家雖非貴族但財力豐厚,對於飲食、餐具和餐桌裝飾均相當講究,餐宴常出現龍蝦、鰈魚等精心烹調的高級菜餚,以精緻瓷器上菜。有一次晚宴享用主菜近尾聲時,女主人殷勤勸菜同時吩咐家僕等一會再上沙拉(主菜撤下後用),席中一名苦無機會插話、急於表現的女客人突然開口:「這該不會是日本沙拉吧?」(筆者譯,以下同),在座者都知道這是影射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創作、1887 年於法蘭西劇院首演就造成轟動的戲劇「芳絲詠」(Francillon,劇中人物Francine的暱稱)中提到的一道菜,之後女客對於自己的機智感到自得,跟鄰座的斯萬坦承還沒看過這齣戲,絮絮叨叨地說了一些聽來的評論,可惜聽眾並不感興趣,對話無疾而終。
「追憶」中並未提到日本沙拉的確切內容,只有女客轉述友人請家廚按照劇本中的食譜製作,大家都覺得不好吃。在小仲馬的劇作中,沙拉出現在第一幕第二場景,貴族宅邸中主人夫婦、妹妹與賓客晚餐後到大廳閒聊,女主人彈奏華格納的樂曲,妹妹負責為大家倒茶,詢問是否要添加牛乳或干邑白蘭地、方糖等,未婚的男客趁機與她打情罵俏一番相當有趣,其中一位向她詢問晚餐某道沙拉的食譜,聽說是她的創作。
日本與歐洲交流 風靡藝術文化
可惜當時對日本的喜愛應該沒有真正擴及飲食層面,遠東到歐洲的海運歷時動輒數月,食物除了發酵茶葉等較耐久外,大多禁不起長程運輸。另一方面飲食習慣遠比藝術品味更主觀、難以改變,日本西化初期對於歐美食物相當排斥,無法接受奶油的味道、麵包的口感及肉食的油膩,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逐漸適應。沒有「東化」必要的歐洲人當然不用學習品嘗味噌、納豆,後來壽司成功打入歐美市場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維赫杜航家的女客人把主人家的菜餚與小仲馬劇作中類似笑話的日本沙拉連結,無疑是相當失禮的行為,難怪能體會劇中含意的賓客都不願接話。類似在虛構的人物交談內容中,置入真實存在的作品、時事等手法,在「追憶」中有許多例子,模糊化虛實界線,讓讀者更能產生共鳴。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