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0 期
 
尋台灣小米的身世
作者:林志興
  文章瀏覽次數:1434

  拜台灣現代化的成就,當代原住民的生活也進入到工業化社會,然而,諸族持續舉行的傳統祭儀,特別是與農耕有關的祭儀,諸如阿美族的豐年祭、賽夏族的矮靈祭、卑南族的感恩海祭、排灣族的五年祭、拉阿魯哇族的聖貝祭等等,均與小米密切相關。

 

被主客異位的小米發展史

  在需要水利灌溉系統的水稻耕作引進原住民社群之前(也不過是百多年前日治時期才被引入),小米做為主糧,它的生產幾乎是原住民族各族群生活的主軸。因此,大部份有關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研究(生產與消費、信仰祭儀、營養價值、環境影響、歷史與傳承的文化意義等)皆與小米有關。

  台灣人類學家有關小米的研究當中,人類學者黃樹民院士所撰寫〈東亞小米文化源流〉一文提供宏觀架構認識小米被人類馴化利用的發展歷史。

  文中指出所謂的「小米」是一個混合的概念,在植物學上並不是一個相同的物種。換句話說,那些看起很像,會結穗長出許多米粒來給養人類的旱田作物,不一定是植物學上嚴格認定的同一個物種。中文世界所指有關小米的名字,就有「粟」、「稷」、「黍」之多,人們使用上述詞彙時,指涉並不一致。這種現象也同樣出現在英文及其他非英文的世界中。

  以排灣族文化的經驗為例,對小米植物的認識會因地域和方言的差別而產生相異的詞彙。在小米起源討論方面,黃樹民院士借助考古學的研究資料先為我們指出三個主要的農業起源地:

1. 西南亞的兩河流域(在現在的伊拉克)地區以大麥、小麥為主。

2. 墨西哥中部高原,以玉米和小米為主,但小米後來被玉米取代了。

3. 東亞地區,以小米為主。指出小米是被人類最早馴化種植的作物之一,並且在東亞新石器時代(大約開始於一萬年前) 的農業發展中,佔了最重要的地位。

  由於「小米」一詞在史料中的定義模糊,不同學者對其原生地及最早馴植的地點有所爭議,不同學說也指出小米起源的可能範圍,包括華北的黃土高原(中國)、朝鮮半島(韓國)、或南亞次大陸(印度)等地農業較早發生的地方。從全球農業發展的角度簡約敘述新石器以來,小米由主要、重要的主角地位,最後陸續被小麥、稻米及美洲植物玉米、地瓜、花生替代的過程。

  被替代的原因,是小米的栽培單位產量較低,且加工工序較大而失去優勢。文中藉助考古學、語言學、植物學等領域學者的研究成果,說明台灣小米的來源與黃河流域的粟文化起源的相關性高。更重要的是,小米在原住民社會的信仰祭儀文化上佔有極重要的位置,各族均有與小米相關的神話故事。

 

台灣的小米起源 黃河流域的可能性

  其次,要介紹推薦的文章是考古學者臧振華先生所寫的〈南科考古發現的稻米與小米兼論相關問題〉。這篇文章由考古學證據探討了小米在台灣發展的歷史。

  究竟小米怎麼來到台灣的?五千年前在南科發現的小米,是當代原住民小米的源頭嗎?結果考古證據顯示,3300 年以後,小米出現銳減,到了鐵器時代甚至消失不見了。

  由於小米起源於黃河流域,所以很容易讓人想像小米是跟著遷徒到台灣的祖先們(大坌坑文化人)一起到來。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稱這種假定為「攜來說」。但是,由於同一個文化時期在華南地區缺少小米文化的發現證據,所以降低祖先直接帶來台灣的可能性。

  因而出現第二種假設,那就是祖先到了台灣島後,再透過海上交易的機會獲得北方傳來的小米。不過,作者經由考古學的證據所顯示,台灣與閩廣兩省沿海地區的稻作型態有緊密的關聯。因此推論台灣最早期的農業人-大 坑文化人有可能由上述地區把農業帶入台灣生活。但因前述地區缺少小米的直接證據,所以也不能排除來台灣以後和懂小米的同代人透過海上途徑進行交換而獲得小米種與種植知識。考古學上發現的現象,或許可以做為不少原住民社群中,存有「小米得自海外」神話傳說的參考。 ( 作者為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退休副館長)

林-台灣小米有很多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