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部落以來的保種敘事
1951 年出生於舊好茶部落的李蓮珠kayngu 跟著族親父母在田野間栽植禾豆蔬果,即便搬遷數次,從新好茶、隘寮營區、至現在的禮納里,她都在離家不遠的田地上撒下各種小米種子,作為保種育種。「我從小就跟著大人這麼做,每一年都要這樣種。」
林詠辰說,kayngu 不曾停斷每年的育種習慣,除了小米,還有八種樹豆品種、多種芋頭、甚至有舊好茶部落至今的油芒種子。「對於她來說,這是生活,生命中自主行為的一種狀態,但我們會覺得這是使命感,就會覺得特別重視。」
跟著李蓮珠腳步走進門旁的育種田裡,成穗的各種小米包覆在塑膠網袋中,她翻開網布讓我們見識呵護肥厚的小米穗。深活共構負責人陳濬哲說:「剛採收的小米會按照顏色、長度、形狀、毛等四個觀察項目分類,特別會將黑小米獨立捆束,長度分為5、7、10 公分以上,有腳無腳的小米型,又可依照需求分為食用、禮物、裝飾、保種用途,長得好看、穗長、顏色飽滿且質重的小米就會留下六七支育種保存。」
突如其來的疫情 讓小米需求重新被重視
「禮納里在2019 年前有很多人種植紅藜,但是在2020 年疫情爆發之後,大家開始種回小米,大家發現種很多紅藜賣不出去,因為紅藜是伴生作物。我們的文化裡只需要一點點紅藜,但對於小米的需求卻是更高的!」陳濬哲提到在霧台鄉還有十七位專門種植小米的農家,因為魯凱族節慶時的小米需求量高,所以很多人還是願意種植小米。
傳統祭儀中,自小米播種、除草至收成都有相關儀式。霧台魯凱族部落還有
「揹小米回家papwabaliu」及「小米糕占卜wacapi」特殊的民俗活動。舊部落地屬高海拔,種植區與居住地有段距離,如果當季小米產量豐足,收成時會請部落青年協力搬小米,部落婦女從旁歌唱鼓舞和加油,所唱的工作歌謠會將揹小米的人名編入歌詞,記載這年誰家豐收,以及有誰在最困難的路段有能力幫你搬運小米,產家也會拿出小米與大家分享,產量豐碩的產家也因此能戴上小米編織的頭飾,這是魯凱族揹小米回家的傳統祭儀,也是當代收穫祭中負重競賽的原型。
小米不只是植物 串連部落生活文化
陳濬哲與林詠辰於2017 年成立深活共構有限公司,最初透過計畫將部落知識轉譯為文化傳承與商業模式。「成立前,只有對小米議題的關注,希望把小米知識累積與學習起來,也沒一定設定在魯凱族,在大社、瑪家、好茶都有跟在地耆老學習,只是2020 年之後大部分心力都在好茶部落,跟著kayngu 學習挑選小米作為禮物或食物的方式,很多品種也是慢慢去理解。」
加入酒糟的小米粥更具營養價值,可增強體力與補氣,也能讓孕婦增加乳水。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