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多數人對於新北市新莊區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工廠林立、蓋滿重劃區住宅的衛星城市。事實上,這裡還有一條代表著新莊起源的老街,也被稱為「新莊廟街」。除了乘載著三百多年的故事記憶,也透過街巷內的店家們,持續保存那些蘊藏歷史的在地美味。
三百年前河港起源 稻米農產豐饒的商街發展
新莊老街的地理位置位於大漢溪畔,早在清代雍乾之際,就因水深能夠航行貨運大船,進而形成商貿河港,市容繁盛,是開墾移民渡海來台的重要據點,亦有「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之美譽,開發時程甚至領先台北市的艋舺、大稻埕等地。
但是,到了乾隆嘉慶年間,新莊街便因河道逐漸淤積,失去了原本的商港功能,所幸開發甚早,這裡已然成為台灣北部的重要城鎮;當移民們在此陸續落地生根、成家立業,也將家鄉的信仰文化跟著渡海來台,以感念神明保佑。於是,老街上短短兩公里的距離,便興建了十數間傳統廟宇,密度可說是全台最高:像是地藏庵、保元宮、廣福宮、慈祐宮、文昌祠、武聖廟等,都是擁有兩三百年香火的精神寄託。
雖然後來已無法停泊大船,但在居民耆老的童年中,可供載人與自行車的「渡船」,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在環河道路的堤防興建之前,老街上宅院的後方都是河岸第一排,許多長輩的兒時印象,就是放學後先偷偷跑到河邊嬉戲,可以抓魚、抓蝦,甚至還能逮到螃蟹;而搭乘渡船前往對岸的「江仔嘴」(現改稱江子翠),再步行沙洲上岸以抵達板橋,更是當年新莊人與河流緊密生活的記憶樣貌。
到了日治時期,這裡重新被劃分為「新莊郡」,範圍包含了今日的新莊、三重、蘆洲、五股、泰山和林口地區,環境依山傍河、平原遼闊且充滿特色農產,還有「新莊農業倉庫」就鄰近新莊街旁,從記載文件能夠看出,新莊郡當時最重要的農獲項目,就是「稻米」。
一百年前的新莊慈祐宮旁,就矗立著「新莊郡役所」管轄整個市庄,地位有如新北市政府,以及對應河港商圈的「新莊街役場」、「新莊市場」、「新莊公會堂」等公有建築群,可以看出這裡宛如行政中心的重要定位。後經日本政府於大正九年(1920 年)的「市區改正」,慈佑宮至武聖廟之間的核心商圈,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也使得這段短短六百公尺的街道,出現了近六十間店面,俗稱「五十六崁」。像是常聽到的「戲館巷」、「米市巷」、「挑水巷」都是發展於此,可說是開啟了新莊老街的黃金年代。
大工廠時代輪班需求 老街變夜市
大約民國六十年起,國民政府將新莊設定為重點發展的工業區,所以老街外的中正路上,開始蓋滿了如汽機車、紡織、藥品、飲品等民生產業的大型品牌工廠;也因為資方創造了眾多工作機會,吸引了大量戰後嬰兒潮的青年世代,紛紛北漂到此打拚,使得新莊人口數逐年倍增。而在住商需求大量增加的時空背景下,也帶動新莊老街的生活樣貌開始產生變化。
首先是老街上傳統街屋的拆除改建,因應傳統平房式建築已不敷使用,加上周遭工業化的演進氛圍影響,曾經充滿巴洛克裝飾的騎樓、以及繁複花紋裝飾的山牆,在這段期間幾乎都遭到汰舊換新,變成一間間透天厝與連棟住宅。也因此,目前行走在新莊老街上,其實已感受不到如大溪、三峽或湖口等觀光老街的傳統街屋環境,而是較為現代的風情。
加上當時工廠皆提供住宿,員工多為三班制,因此無論白天夜晚,都有成千上萬人的生活消費需求;因應而生的,便是老街店家營業時間紛紛拉長,品項也更加玲瑯滿目,可說是吃喝玩樂一條龍。所以接下來十幾年間,老街便成為了在地人口中的「新莊夜市」,也是台灣少見「老街變夜市」的特殊範例。
放眼現在,新莊因鄰近台北加上交通方便,人口數一舉突破四十二萬,許多社區都各自形成繁華商圈,以往的大型工廠也多搬遷到其他地方。種種的環境變遷加上消費轉移,新莊老街店家們卻未能跟著轉型,近年更顯得凋零沒落。除了時空背景不復當年,如前面提到的日治公有建築群,亦因陳舊未修不堪使用,2018 年起新北市政府已陸續進行拆除,未來將改建為複合式大樓。
可以預見的是,不僅新莊老街的天際線即將改變,生活型態也會大有不同,這三百多年來,從河港到堤防,從農田到工廠,從老街變夜市,從故事變回憶。但是,縱使環境變化再多再快,總有一些人事物依然堅持不變,那就是「吃」。
接著,就讓我們走進新莊老街、認識美食店家,相信在了解歷史脈絡以後,你更能品味出這些百年來的在地好味道!(作者為《新莊騷》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