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0 期
 
農業記憶 米粿和麥芽糖的體現
作者:梁勝欽
  文章瀏覽次數:365

昔日北台灣米倉 新莊米食文化

  像是新莊老街處於大漢橋與新海橋之間的範圍,俗稱八保至九保,這段路上有別於慈祐宮附近的商圈型態,在古早時期更多的是食品加工業與製造業。另外,偷偷地告訴你,知名的板橋林家於清代發跡的起家厝便坐落於此,更因為開設過鹽倉與米倉,自恆毅中學到新海橋下的舊地名就被稱為「鹽館田寮」喔!

  如果你搭乘環狀線捷運從「頭前庄站」走來,位於廟宇「保元宮」前方的新莊路,就是古早時期新莊老街的最末端。往西約二百公尺,便會看到「阿瑞官粿店」的招牌及陣陣米炊香。「阿瑞官粿店」目前是老街上唯一的傳統米食點心店,其清代祖先從福建搬到台灣淡水,後來定居於新莊,開始製作並銷售福建糕點。因為創始人名叫蘇瑞,所以當地人都稱她為阿瑞嫂,而「官」即是嫂子的意思,故名為「阿瑞官」。

 

新莊傳承四代麥芽糖 遵循古法製作

  「翁裕美商行」是新莊老街僅存的「麥芽糖」生產廠家,從清代(1901 ) 開設至今。從日治時期開始,新莊老街便是北台灣最主要的麥芽糖製造地,到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民國四十幾年間,據登記資料就有十二間麥芽糖廠。後來因為成本較低的國外果糖引進,以及北部地價上揚,中南部麥芽糖工廠也相繼設立,使得新莊廠家有的選擇停產、有的結束營業,或是轉而經營果糖相關的新興產業。

  在早時糖份取得不易的時代,麥芽糖以古法經米麥發酵糖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甜味來源;而且經過酵素轉換,是非常天然的營養攝取來源,熱量只有蔗糖的三分之一,是取代蔗糖的最佳選擇。加上製作麥芽糖時會產生殘餘物:米麥渣,所以當年廠家的周遭街坊也會飼養豬隻,既能消耗米麥渣避免浪費,又能降低飼料成本、增加收入,真的是既方便又環保。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