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1 期
 
當代阿美族人發酵與醃漬的行動風味
作者:李宜澤
  文章瀏覽次數:879

  原住民食物以原味為尊,對於醬料的使用,主要是從保存的用途而來,可以說是原味的護衛者。阿美族人傳統上沒有「醬」這個說法;許多味覺的日常衍伸是從「醬油」而來:比如「放入味道」(patawyoen)就字面上是「放入醬油」;「試試味道」(patostosen)來自於「沾一沾(醬油或鹽巴)」。

 

原味的護衛行動者 發酵與醃漬醬料

  阿美族人的醬料來自於兩種不同處理食物的方式:發酵(misaepah)、醃漬(bacilahan)。發酵的醬料是製酒過程中所產生的「酒糟」混合物(Ecaw),而醃漬的醬料則是以鹽巴(cilah)醃漬製作各種山海食物的基底。搭配食物且具有護衛食物原味道的材料,就在這兩種「醬」的變化裡。

  阿美族糯米酒文化與生活息息相關,部落活動的起始祭告或豐年祭迎靈等各類傳統祭儀,酒(’epah)是不可或缺的要角,更是阿美族人與祖靈連結的重要媒介。

  發酵過程產生的產品,三種都帶著特定的文化意涵: Edaw 是酒糟,可以作為準備下一次發酵的酒引,也可以做平衡鹹味的材料或者擺盤裝飾的風味餐。Ecaw 是酒糟與發酵液的混合物,在年齡階級和家戶裡面象徵整體團結,放在祭壺中作為供品。’Epah 就是過濾後的酒,第一道過濾的酒讓老人家享用,傳統上作為犒賞通過考驗的階級勇士之用。

  酒與酒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老人家會告知晚輩:「酒是我們的路」;但部落自製的「酒醬」(酒釀)意外成為食物主權的重要象徵。2022 年花蓮太巴塱部落的「紅糯米故事館」以新收成的紅糯米釀酒,準備在八月豐年祭時犒賞族人。地方政府卻以沒有製酒許可執照為由,查扣釀造半成品ecaw,以及以豐年祭情人之夜為名的紅糯米露「米粒如福」(Milidofot)。部落因此發起抗爭,並且引用傳統耆老說法:「Misanga to ecaw, awaay ko raraw」(做酒釀,就不會有紛爭),很深刻地說明ecaw 在部落文化中,作為「調和」與「團結」象徵物的重要性;是阿美族人面對生命連結的「醬文化中心」。

 

酒麴球講究氣氛 成為環境生態文化體驗

  製作酒麴的重要原料,取自水塘邊的傳統植物,其中以「大葉田香」(talawi, fangline)最為重要。把搗碎的酒麴植物與糯米粉揉在一起做成麴球,酒麴丸子擺在藤皮編藍上,須放置於通風處一個禮拜讓它發酵長出黴菌:長出白色的黴菌就成功;若是黑色黴菌就失敗了。之後放到蒸好放涼的糯米當中,攪拌翻動均勻且不能擠壓,放入準備製酒的陶甕中纏棉布緊緊綁好,可以稱為酒釀團fiko;一週後情況好的酒麴米團就會開始出現混濁白色的酒糟液體ecaw

  做發酵酒麴球很注重環境「氣氛」。過去婦女製酒前不能與先生同房,有月事也不能做,甚至如果生氣罵人都會讓麴球發酵失敗。花蓮太巴塱部落的原住民風味餐廳「阿樂樂代」(Aredetay,阿美語吃到美味挑動嘴唇的聲音),嘗試把酒麴植物搭配義式青醬或是法式調味。也搭配太巴塱社區食農活動,進行酒麴製作的體驗活動。奇美部落則透過尋找酒麴植物,結合環境認識和部落文化的文化體驗活動。從認識植物生長環境,到解說過去生活情境,當代原民把酒麴「發酵引導」的原味功能,延伸到文化引導的體驗模式。

 

原味再現與加強 加鹽的山海地景

  「有鹽巴就有美味」(Ira ko cilahan, ira koasoay),這是阿美族人常講的一句話。在花蓮黃昏市場或者重慶市場的攤位裡,可以看到販賣原住民野菜的攤位上同時放置著一罐罐玻璃瓶裝,紅色瓶蓋保護起來的醃漬品。

  這些醃漬品有陸地上的和海中所得的自然饋贈。包括生五花肉所醃漬的Siraw,通常以大量鹽巴、米酒、糯米或者小米放置其中,以陰涼處常溫腐熟的方式來保存。因為腐熟的味道重,Siraw 通常也是拿來挑戰進入阿美族原味食客的第一關。一小片Siraw 就可以配上拳頭大的Hakhak(糯米飯),再加上用鹽巴醃漬的辣椒,所有聞香的人都會發出口水滾動的“Asoay”的聲音。如果再進階,可以挑戰鹽巴醃牛油(simal),醃魚膘,醃魚腸(tinai),醃海膽,醃小扇貝(calipi)。

  這些不單純的「醬料」,是由鹽巴和米酒辣椒等醃漬物搭配而成的「上陸海味」。當海洋要在陸地上重現,就必須有足夠的鹽巴讓海裡的風味在味蕾顯現。因為海的饋贈,加了鹽的各種香料(例如山胡椒馬告、山檸檬imoc,或是小辣椒),都可以成為在風味餐點裡提示海洋連結的醬料。以醃漬海鮮的膏狀物,例如烏魚子、小螃蟹籽、海膽、魚膘醬等等,與義大利麵條或法式麵包的異國相遇,或為了進階豬雜血肉模糊湯,以醃漬物品去腥提味的風味餐創意,都改變了加鹽人生在阿美族當代料理的樣式。

  原住民食材中的醬文化體現在市場釀造品製作中,包含海鮮類醃漬以及肉品類醃漬;其中的差異來自不同地區的醃漬習慣。創意料理則以風味餐混搭創意為引導,並且著重在地食材的論述。包含以酒麴植物教導認識環境生態重要媒介,醬料成為引導行動創意的媒介。這兩種醃漬型態與材料運用的對比,可以說是當代阿美族人的「風味地景」(flavor-scape)。走過酒糟的酸甜味,到鹽漬的辣鹹味,阿美族人的醬料並非深不見底的醬缸路線,而是從原汁原味裡面提出一點和親人祭儀,或是和海上風味的連結。透過糯米飯的嚼勁發酵,野菜心的芳香甘甜,或者苦魚湯裡面的單純鮮美,酒糟和鹽漬是阿美族從醬料走回食物原味的初衷。(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海味醬汁的來源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