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香龍眼桂圓
傳承百年香氣四溢爆紅的「仙湖農場」一房難求,只能遠觀。去年立秋,我終於有機會跟著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一探究竟,那是農場最忙碌最熱鬧的時節。位在台南東山的仙湖,本業其實是龍眼種植,夏季盛產的龍眼,採收後不耐久放,就要搶時間將其焙乾,做成桂圓。我喜歡鮮龍眼的水嫩Q 彈,也愛桂圓的沁甜芳香,卻總是不明白這殼裡乾坤,由鮮轉熟的化學變化,究竟是如何練成?
農場第六代掌門人吳侃薔及丁敬純夫妻倆是最稱職的主人及導覽員,帶著虔誠的心,兩人把東山這兩百年來的古老產業,從採收到烘焙,轉譯成現代人能夠心領神會的語言:迎山、入林、起灶、伴雲、耕煙、隨風、席月、益智(桂圓別名)、歸真。將現代浪漫詩意寫進過去農家辛勞的日子裡,每顆龍眼桂圓都是珍珠,閃閃發光。吳侃薔自嘲:「這樣是有點假文青啦!」但我明白,年輕一代願意回家接手、革新,若不是真正看見了自身文化的價值,怎麼受得了日以繼夜的繁重農事。
焙煙中龍眼之舞 豐收旋律詩歌
我們跟著吳侃薔來到正火熱的「焙灶寮」,在光是站著都能汗流浹背的八月間,要站在爐火上來回翻動龍眼,等於是要人夏天去泡湯。蒸煙四起,霧氣瀰漫,每一次呼吸、每一回換氣,我的五臟六腑、身上三萬六千個毛孔,都札札實實沁入了龍眼木薰香。汗涔涔淚潸潸,昏昏欲睡,搖搖欲墜,哪裡浪漫!
吳侃薔屈膝彎身,熟練翻動焙窯的龍眼堆,每一池龍眼,都要燻上六天五夜,兩個小時就要翻動一次,夜裡也是如此,做事人只有睡在灶邊的席上,伴雲、耕煙、隨風、席月由此而來。然而,勞力密集度如此大的焙灶工作,帶給他的卻是滿足。
農場第五代主人吳森富在焙灶寮前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