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地圖聚焦台灣本島東南隅;放手一指︐指往台東縣的南迴四鄉:太麻里鄉、金峰鄉、大武鄉、達仁鄉。若拿掉人為的鄉鎮地理界線,只專注於地形地貌,將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特徵-五條主要溪流以幾近相等的間隔、互相平行的角度,在台灣島東南端依次排列,由北到南分別為太麻里溪、金崙溪、大竹溪、大武溪與安朔溪。
走進南迴各流域
這五條溪流從大武山群發源,往東蜿蜒而下,注入太平洋。溪流短而急,若與台東境內稍北方、流經縱谷的卑南溪相較,或是與其他台灣知名河川相比,這裡的溪都略顯迷你,其中最短的安溯溪總長只有12.1 公里。
但就算短,從山上發源到奔流入海之前,每一條溪也都紮紮實實地切開山谷河階、沖刷出平原,創出每條溪自身的流域範圍。一條溪的主流、支流,是水系,是線的構成;所有主支流涵蓋的集水區域,是流域(river basin),是一整個面的鋪陳;而在這些線與面交織的地貌上,沿著河流居住、遷徙流轉的人,則開創出了各自精彩的故事與文化,讓流域生活的意象立體了起來。
台東南迴地區主要居住著排灣族,同時也有少數魯凱族、阿美族、排灣化的卑南族人。排灣族在十七世紀荷蘭來台之前,就陸陸續續由現今屬於屏東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等鄉的區域東移至此,東移之後受到新環境,以及卑南族、阿美族、魯凱族的影響,風土民俗與西部排灣族差異很大,被稱為「東排灣族」。
族人相信,眾神與祖靈的居所就在大武山頂。源於大武山群的各條溪流,則是太平洋風神呼出的水氣,順著山腹慢慢凝結成河幻化而成。傳統的部落依著河流溪谷而建,多位在中上游的支流旁,族人用河床的頁岩蓋成斜坡上的家屋,家族耕地裡種著紅藜與小米,以傳統漁具捕捉溪裡的苦花魚和毛蟹,守在出海口的族人撐起三角網…河流所經之處,就是生命與智慧孕育之處。
光追溯幾個地名就饒富趣味。例如Javal 為太陽初昇之地,就是「太麻里」;kanadun 是一種可用來製作酒麴的植物雞母珠,也就是金崙舊名「虷仔崙」的原音;而 tjuacuqu 大竹高,則是茄苳(cuqu) 之意。
10 月,台灣欒樹色彩最燦爛的時節,台東慢食節在南迴地區金峰鄉舉辦。希望來到南迴,可以不只是搭火車經過南迴鐵路看風景,也不只是開車經台九線快速穿越。請偏離熟悉的路徑,慢下來、轉個彎,走上山坡。用毛蟹從出海口溯溪返鄉的角度,用台灣欒樹開花結果的速度,讓溪流導引我們,探索南迴飲食文化的真原味!

南迴鐵路越過金崙溪時望進溪谷,右方聚落為金崙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