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1 期
 
排灣酒麴馨香與山東饅頭 ‧ 最有味道的pikak堡
作者:羅紓筠
  文章瀏覽次數:341

排灣酒麴與外省麵食相遇

  在大竹高溪沿岸幾個部落中,最靠近出海口、最鄰近台九線的,就是大溪部落。Kituru 咖啡位於部落邊緣,在此轉個彎繼續往上,將通往中游海拔更高的土坂和台坂部落。Kituru 是在地人常來的早餐店、也是深受遊客喜愛的咖啡餐廳,由Pia(馬清山)跟Aiku(博慧珍)夫妻共同經營,原本開設於台東市區,幾經搬遷,最後終於回到Pia 的家鄉大溪。

  Pia 平時是林務局大武山生態教育館解說員,下班後是排灣族歌謠、傳統酒麴製作、竹籐編織、網袋勾織等傳統文化老師。Pia 的媽媽是土坂部落的排灣族人,爸爸是山東人,Pia 國小五年級時曾與爸爸回山東探親,當時每天吃麵食、吃到產生濃厚興趣,回來後開始跟爸爸學製作包子、饅頭、麵條、蔥油餅。也因自身從小接觸排灣文化,逐步開始有系統的紀錄傳承,他向大溪部落裡八十多歲長輩學習傳統酒麴的製法,嘗試把排灣傳統酒麴與山東饅頭結合起來。

  從復育傳統製麴植物開始,Pia 到處打聽蒐集品種,帶回種苗,在住家附近的小園地裡育苗、栽種。歷經五年,五種排灣傳統製麴植物-七里香、大風草、小黃菊、雞母珠、排香草,終於可以在部落裡生長茁壯,釀酒時就有穩定方便的取得來源。

 

以麵麴來學習認識彼此的文化

  兩年前,Pia Aiku 夫妻更在自家後方建置了「Pikak 麵麴文化廚房」,以此空間為基地,與更多人分享過去多年學習累積的經驗。在排灣族語中,酒麴與紅藜都是djulis,因為紅藜是傳統釀酒原料。而這裡的pikak 是外來語,特別指以植物藥草汁、和白米搗成的粉混合製成的酒麴,製出的酒麴被壓得扁扁的、長得像「餅乾」,於是借用「餅乾」的發音稱為pikak

Kituru團隊在今年4月臺東慢食節「晨食餐桌」市集現場。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