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又名紅皮菜、紅茄仔、茄仔、落蘇、昆侖紫瓜,原產地為印度。茄子大約在明朝時才傳入臺灣栽培,由於茄子適應性強,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在台灣週年可以生產供應,其栽培面積約為 1,215公頃,主要栽培地區在南部為屏東縣及高雄市,中部為彰化縣、南投縣及雲林縣。中部地區以5月開始採收至10月為止,採收期長達5~6個月,栽培品種以麻芝茄為主。南部地區在9月開始採收,至翌年4月止為其生產高峰,最長可延至6~7月,採收期長達10個月,栽培品種以屏東長茄為主。所以台灣夏秋季有麻芝茄,冬春季有屏東長茄,週年可吃到”秋趒”的茄子。
茄子種類
茄子果實顏色相當豐富,有綠色、白色、黃色、紫紅色及紫黑色;果實形狀有圓形、橢圓形及長圓形,但在台灣以紫黑色長圓形茄最受歡迎。以往栽培鮮食用品種有胭脂茄、台灣長茄、豐原紫茄等地方品種,但大部分品種都已被淘汰,目前以麻芝茄和屏東長茄為栽培及市場消費的主要品種也屬於紫黑色長茄,另有少數供應日本餐廳的圓茄品種。鮮食用茄子的主要栽培品種及性狀如下:(1)屏東長茄:主要產地為屏東縣,故稱為屏東長茄,為高屏地區之主要品種,以冬春為主要產季。屏東長茄其莖幹粗壯,生長勢強,株型高大,分枝性中等,果長約25~35公分,果形長直、果皮呈濃紫黑色、尾圓,耐寒,不耐熱,種子數少且發育慢,老化也較晚。(2)麻芝茄:主要產地為彰化、南投、雲林等縣市,以夏秋為主要產季。株形與屏東長茄相似,但較開展,果實細長,果色亮呈黑紫色、尾尖,開花結果率高,果實易彎曲,不耐寒,耐熱,為茄果中品質最佳。(3)圓茄:台灣俗稱「日本茄」的圓茄,產地分散各縣市僅零星栽培,以夏秋為主要產季。株形開展,枝葉粗壯,果實圓球形,果色亮呈黑紫色,不耐寒,也不耐熱,而圓茄的茄皮及果肉較密實,茄果食用品質差,國人鮮少選用。
營養成分
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營養成分分析資料顯示,茄子的膳食纖維、鉀、維生素A、β-胡蘿蔔素、菸鹼素等含量相當豐富,但糖質總量不論是長茄或圓茄其含量都為零,不用擔心食用糖分過高的問題。茄子的保健功能研究顯示有保護心血管,抗壞血病,主要茄子含豐富的維生素P(一種生物類黃酮化合物;bioflavonoid),具有血管軟化及彈性增強,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及防止破裂,對小血管防止出血有一定作用。食用茄子對保護心臟和血管,高血壓、喀血和壞血病有一定的輔治作用。茄子含有葫蘆巴鹼及膽鹼,在小腸內能與過多膽固醇結合,排出體外,降低膽固醇。紫黑色茄子果實中含龍葵鹼較其他品種的茄子高,動物實驗證證明,茄子能抑制消化道腫瘤的增殖,其對小鼠H22腹水型癌細胞抑制率為87.4%,具有較高抗癌作用。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