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2 期
 
辦桌的美麗光譜:傳統、復刻、創新
作者:蘇恒安
  文章瀏覽次數:368

  辦桌可說是70 年代以前出生者共有的「好吃」回憶,但回憶歸回憶,若要說出到底好吃在哪,皆有不同的見解,不過,隨歲月增長後,曾歷經那個年代的人也許會有如下兩種體悟。

 

好吃的集體記憶

  第一種較好理解,就是處匱乏時代(70 年代前)者對於難得能吃飽的一餐,一定感到好吃。辦桌(姑且不論做得好不好吃)在當時不僅讓人吃飽,還會有「菜尾」,一種有剩餘價值的好吃回憶。這是在物資缺乏的特定時代背景下造就的好吃。

  第二種屬文化層次,較難解釋,也是讓人一時說不上來的主要原因-場合。辦桌往往伴隨著各類婚喪喜慶、祭祀或紀念性質等活動,且因場合名目不同,辦桌內容也不同。因著不同的場合氛圍,辦桌就讓人覺得有些百味雜陳,而且只有在回味時,才會籠統地說是好吃。這是在有特定目的為前提下的好吃。

  但叫人不知從何說起的辦桌,隨著2013 年電影《總舖師》的上映,終於對好吃開始像學武術般的考究起來。辦桌菜就在林美秀、夏于喬與楊祐寧的有趣爭吵中,讓辦桌的好吃變得可考、可以舞台較量,再看誰的菜較正統、值得傳承。這時辦桌菜變得像是台灣古早味的代名詞,也漸有「台灣ㄟ」的象徵。

 

不再難以啟齒的台灣辦桌

  《總舖師》後,時下年輕人似乎開始懂得「以辦桌為名」玩起創意。會把辦桌說得這般輕鬆,是因為他們多沒有上一輩的物質匱乏感,也漸少有附加傳統儀式在人生經驗上的回味,使得辦桌變成是一種不須解釋的正統台灣味。於是,辦桌成了具有本土象徵的創意代名詞,常以「呷辦桌」的聳動標語,出現在封街飆舞的熱血活動,也出現在暖心的社會慈善場合,甚至在政府拓展國際關係的外交活動上。可以說,這些活動因辦桌不僅變得有味,而且值得玩味。

  可是這麼值得玩味的辦桌,卻常因流水席形式導致封路、噪音與廚餘污水等妨礙觀瞻的刻板印象,及米其林餐廳現代化衝擊的內憂外患下,有淪為夕陽產業之虞。但即便如此,辦桌的耐人尋味還是值得期待,因為「辦桌」絕對不是盞省油的燈。

  本期專題就是衝著這盞燈而來。專題考量地理、族群分布與辦桌類型,經事先暗查親訪而浮現出值得照亮的六處辦桌傑作,由北向南至東分別是:基隆中元涼伴工作室的辦桌吧、台北阿燦師在廟前的粉專辦桌、台南阿勇師的歐式莊園辦桌、美濃阿海師的神明聖誕辦桌、內門金葉摸油湯的前衛辦桌與花蓮秀嵐姐的阿美族豐年祭辦桌。這些辦桌,有些堅持傳統,有些復刻傳統,另有些是大膽創新。如堅持傳統的阿燦師、阿海師對自己的古早菜很有自信,認為師出有名的辦桌就是要做得出傳統味;復刻傳統的中元涼伴工作室和阿美族秀嵐姐,前者在旅外基隆人的感情拌飯中重現老基隆的人情地景,後者嫁接漢人的辦桌菜在阿美族的豐年祭文化中;最後,大膽創新的阿勇師和金葉摸油湯,前者掀起莊園辦桌的新風氣,後者樹立綠色辦桌的新典範。

  最後,由衷感謝以上六處辦桌受訪者的慷慨支持,讓負責各處作者們近乎田野蹲點式的觀察、記錄與撰寫,得以輝映出台灣辦桌的傳統、復刻與創新的美麗光譜。相信辦桌這盞燈不會熄滅。(作者為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所副教授)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