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2 期
 
情感依附與權力協商的料理
作者:黃聖閎
  文章瀏覽次數:139

解構二戰軍火食譜

  她憶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蘇戰線,當時她住在華里斯島,負責替準備赴戰場的蘇俄空軍做菜。「飛行兵最喜歡吃俄式薄餅」她說。為了重現1941 年大雪紛飛的低溫,她抓了一把麵粉,讓麵粉灑落料理檯。畫面這時切換至檔案影像,一名士兵倒在雪堆裡;畫外音是當年德軍的麵包師傅講述德國士兵只要撐過正值凜冬的列寧格勒圍城戰,事後就會獲得納粹政府頒發東線獎章,倖存者則諷之為冷凍肉勳章。

  上述兩段描寫的,是2009 年的紀錄長片《烹煮歷史》(Cooking History)的影像橋段。片中,斯洛伐克導演彼得.克瑞克斯(Peter Kerekes)以軍伙食譜為引,採訪戰時曾效勞軍方的廚師。他將重演、檔案影像及口述歷史交叉剪接,透過影像與聲音的重組與交疊,重構部分的歷史現場,回望德蘇戰爭、匈牙利十月革命、阿爾及利亞戰爭、布拉格之春,以及南斯拉夫內戰。透過軍隊廚師的視角,讓強弱、善惡的二元歷史敘事有了不同的理解路徑。料理不僅附著了個體的生命情感,也在政治角力下成為權力協商的工具,沾染著國族主義的味道。

 

依附情感的料理

  《烹煮歷史》在華格納《女武神的騎行》磅礴的配樂中華麗開場,一台運送戰地食物的直昇機正要起飛升空。觀眾不曉得它將駛向何處,只能隨著十道軍伙食譜交織而成的電影敘事跟著它復返戰事時空。十道食譜以驚人的食材數量影射食物在戰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畢竟吃不飽的士兵打不了仗。同時,導演也運用剪接及音畫錯置,將受訪者講述殺敵的聲軌配上軍伙廚師示範肢解食材的影像,以諧擬的方式重演歷史事件,但飾演被弒者的不是演員而是牲畜,觀眾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直視殺戮現場的見證者。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