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海的苗栗縣苑裡鎮,除了有迷人的海岸,還有平原的遼闊和淺山的多樣豐饒。苑裡雖位處客家大縣,但講台語的族群人口佔多數,相比苗栗縣其他鄉鎮,在文化上更顯多元、開放。種種上述的苑裡地域風土,在閩客融合多重文化影響下,形塑特別的料理手法,進而鎔鑄而成苑裡獨特的飲食內涵和風格。此外近幾年,更有來自越南、印尼和泰國等地的新住民或移工的加入,增加了地方飲食的深度和廣度。
依時地而生的族群美食 成為味覺記憶
苑裡菜市場是認識地方飲食最佳的入口,在這裡的食物,是有節氣的,隨著在地的生活韻律呼吸,吞吐附近海洋和大地的產物。攤商在陳售商品的策略設定上,以滿足在地人的味蕾為目標,此外考量批貨就近的方便性、可取得性,菜市場上的商品,自然會反映、鏡射當地物產和文化特色。因而,我們將於後續幾篇文章從市場出發,帶大家認識苑裡的味覺記憶。
首先,從地理空間出發的味覺記憶裡,苑裡的料理自然少不了「海」味。苑裡靠海,在菜市場走數步路,便會遇上一攤海鮮,市場內魚販比例之高,算是苗栗數一數二。其中,藏身市場的還有苑裡人獨特的鄉愁海味—鯊魚魚漿和魚丸。這是介紹苑裡不得少的一味,且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家傳食譜秘笈,將鯊魚魚漿混合菜脯及蔬菜,製成肉餅,煎熟後,配飯食用。近年當地創意料理也喜歡運用鯊魚魚漿製成披薩、帕尼尼、沙拉等。
從海味到米食 回憶的新舊演進
此外,味覺記憶,也是有時間節奏感的。逢年過節,苑裡市場就會出現時間限定商品,供祭拜神明祖先時能擺上一桌豐盛的宴席,或是讓遊子返鄉一解鄉愁。苗栗穀倉的苑裡,祭祀桌面自然少不了傳統米食,例如紅龜粿、草仔粿、芋蔥粿、粽子⋯等,此外,也會出現魚丸、鯊魚餅。
苑裡味覺記憶,也有族裔地景藏在層層疊疊的時間皺摺裡。舉例來說,住苑裡的我們仍稱米食點心為台語慣稱的「粿」,而非客家文化用語上習慣的「粄」,但是在製作的細節中,還是隱藏了客家人的手路;又,市場外圍,逐步有新住民的味覺風景慢慢拓散開來,酸酸辣辣、辛香料的多重風味,正如新的族群融入原有地景所必經的滋味,入口前看似衝突,整體風味卻和諧、平衡。
最後,苑裡味覺記憶中還有在地的世代傳承接棒的新舊融合對話,每一代都有食材取得方法轉變,製作手法微調,以及料理概念的創新,在小鎮的味覺刺激上激盪出更多火花。
現在就從苑裡菜市場內外的海味和點心、小吃開始,一起認識在地閩客和新住民新舊融合的滋味吧!(作者為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