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純的魚漿開始 眼神確認過的厚工魚丸
天色未全明,小小的、在地人才知道的苑港漁市集,隨著漲潮漁船入港開市,在晨霧將散去之時,又準備閉市。港邊剩下專門負責收拾漁網的工人,慢慢整理一船一船的漁網,收捲起一日工作辛勞,為明天出海做好準備。
苑裡是苗栗靠海小鎮,海洋到餐桌的距離短,順應這樣靠海吃海的文化,苑裡也興起魚獲加工的產業鏈。
鯊魚,被公認難以保鮮的魚類,只要保冰一個不妥,鯊魚本身體液滲透壓平衡的生理機制,便會使肉易散發阿摩尼亞味。也因此,鯊魚肉被認為是經濟價值較低的肉類。
不過,苑裡小鄉鎮惜福、珍惜食材的文化,習慣將鯊魚全魚運用,不浪費沿海漁業捕撈的漁獲。通常處理方式,不外乎打成魚漿、製成魚丸。
現成的、煮熟的苑裡魚丸,濃縮豐富的滋味,適合煮湯,除了是異鄉遊子夢裡的家鄉滋味,也隨著國內觀光產業興起,逐漸成為遠近馳名的苑裡名產,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地人也會經常購買魚漿製作「鯊魚餅」,成為初一、十五拜拜的一道料理,或是家常菜配飯吃的、每家每戶各有秘傳食譜的媽媽料理,或製成特別的創新料理。
現在仍然使用鯊魚製作魚漿和魚丸,隱身熱鬧菜市場深處的著名老店舖「鄭記進發魚丸」,跟我們分享製作魚丸單純但也厚工(kāu-kang)的過程:首先將原料魚先經過魚體分解,取用全魚身的肉體,清洗、除去雜質後,加入鹽和胡椒調味,及適量豬油,進行「擂潰」——即攪拌和施壓的動作——就能取得魚漿。再來,將魚漿捏製成形、過水加熱,最後用冷風降溫,增加魚丸彈性口感,才算大功告成。
披新衣的鄉愁 不一樣的鯊魚餅
鯊魚魚漿在苑裡的餐桌上,不只有魚丸這種吃法。魚漿中加入菜後一同揉和成肉餅狀,做成兼顧飲食均衡、口感平衡且下飯好吃的「鯊魚餅」,這道料理也飄香於苑裡各家餐桌。鯊魚餅的基本食材,除了魚漿作為基底,常見的有菜脯、紅蘿蔔,有些人再加芹菜或荸薺,增加脆度;有些人加一定比例的豬絞肉平衡肉裡的油脂和滑順感。
鯊魚餅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