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2 期
 
按粿索驥 市場米食中的閩客族群線索
作者:林秀芃
  文章瀏覽次數:571

粿不可貌相 苑裡特有芋蔥粿

  芋蔥粿是苑裡一帶特有的點心。在農業還沒有機械化前,農事勞動相當耗費人力。農人經歷高強度的勞動過程,流了許多汗和消耗體力,總需要安排一段時間,在樹蔭下短暫小歇,吃些點心補充體力、喝點青草茶消暑。而在苑裡,農人慣常享用的下午茶點心之一,就是芋蔥粿。

  芋蔥粿另有人喚作「芋藏粿」,因為這種粿的做法,讓芋頭與粿體相融,吃的人找芋頭要花點時間,像是玩躲貓貓藏起來一般。不過,實際名稱,應與點綴於粿體上的「蔥」有關。

  芋蔥粿粿體以在來米漿為基底,吃起來的口感類似蘿蔔糕,粿上撒的炒料,則以常見的油蔥、青蔥、蝦米、香菇、菜脯點綴,增加風味和口感的層次。粿下方的枕葉,則是選用濱海俯拾皆是的黃槿葉,在炊粿的時候,以蒸氣逼出一點淡淡葉片香氣。可以說,芋蔥粿有著隨性粗獷的外表、細膩的做工,豐富的內容讓農人在汗流浹背時仍有胃口好好享用,並得以迅速補充體力。

 

鼠麴草艾草 是記憶中的味道才合格

  「三月三日,採鼠麴草合粉為粿」,早在清代《臺灣府志》中,就有漳州人在農曆三月初三以鼠麴粿祭祖的記載,客家人也有在清明節食用艾粄驅邪解熱的習俗。每年清明,外表與功能相似的草仔粿與艾粄,不免在網路上引發一番鼠麴草跟艾草誰更美味的論戰。不同於閩南人用鼠麴草,客家人用艾草的印象,苑裡雖然閩南人口較多,但因族群交融與方便性,多使用易於取得的艾草作為草仔粿主要原料。

  別看草仔粿渾圓小巧,製作過程可相當費工。米食師傅們需在清晨摘取新鮮的艾草,仔細地去除殘葉老莖後,燙熟脫水,才能混合處理好的粿(糯米浸泡、磨漿後壓水脫乾而成的粉團),反覆揉至光滑成團。餡料部分,則以菜脯米、香菇、蝦米、肉末為常見組合,用油蔥酥、豬油爆炒出醇厚香氣,一咬下去粿皮清香微甜,餡料齒頰留香,才是苑裡人認證的古早味。

渾圓飽滿才是苑裡人認證的草仔粿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