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喬健教授的一場演講中—【中華飲食文化的小傳統:以高雄縣內門鄉「辦桌」行業為例】,是內門辦桌與學術研究的第一次連結。喬健教授引用人類學家Robert Redfield所提出的「大傳統」、「小傳統」之文化性概念,將內門辦桌與小傳統做了相當完整的詮釋。時間飛逝,將近十年的時間,透過創新傳統 (invented tradition)的行銷方式,內門辦桌已成功打出名號,在台灣的辦桌市場,獨樹一幟。
對於辦桌的刻板印象
在台北吃辦桌的記憶得要回到小時候,印象中總是在巷口、馬路邊搭棚就食,平心而論,辦桌在過去自己的人生經驗並沒有值得留戀的回憶。倒是記得小時候常常聽到父母親說要”吃拜拜”之類的事,”吃拜拜”不僅創造親朋好友見面的機會,並也提供豐盛的食物可以飽餐一頓。但現代社會富裕無虞,加上台北市快速的都市化,法令明文規定不准在路邊辦桌,漸漸地,辦桌也幾乎在台北消逝。
當有人比較辦桌與餐廳宴席的差異時,菜色澎湃、吃了會飽之類是南部辦桌的絕對優勢。近幾年來有多家五星級飯店進駐台灣南部,大型宴席市場的搶奪是業者嚴峻的挑戰,主因仍在於南部人偏好路邊辦桌。南北壁壘如此分明,辦桌卻在台北市的眾多國際性活動中成為凸顯台灣飲食文化的優先選項之一。為何辦桌有其魅力?本文試著以內門辦桌為例,讓大家了解個中奧秘。
內門辦桌的文化元素
內門辦桌已有多年歷史,卻在近兩三年闖出名號,吸引觀光客的目光。
高雄內門舊稱「羅漢門」,漢人移墾至此並帶來佛、道教信仰,年代可以追溯至西元十七世紀,傳說是台灣佛學講學最早之地。但內門以前被稱為惡地,當地土壤跟高雄田寮的「月世界」一樣,不適合耕種,大部分鄉民都是以養豬,或是手工編織業為生,鮮少工作機會。由於當地頻繁的廟會活動常伴隨著許多的辦桌宴席舉行,因此當地鄉民便開始學習辦桌,試著以其求糊口,漸漸地,內門竟成為全國「總舖師」(當地稱總舖師為刀煮師傅)人數最密集的地區,「辦桌」文化的生命力便在這樣的民間鄉土環境中產生。根據2005年的報章雜誌報導,目前內門刀煮師傅的組數有150組左右,平均仍有五戶人家即有一戶人家是以辦桌維生。
內門的辦桌與當地宗教信仰結合,只要有廟會,當地居民便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看熱鬧」、「吃辦桌」,以內門紫竹寺為觀音信仰中心所發展出來的遶境活動等,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此座當地俗稱的「大廟」香火鼎盛,遶境活動吸引眾多虔誠信徒參與,這些都是內門辦桌能夠生成與傳承的重要文化因素。
擲茭指定的辦桌師傅
雖然內門宋江陣的文化系列活動由高雄縣(市)政府主導,自2001年至今已有十四年的歷史,但內門辦桌正式加入此系列活動不過是自2012年開始,今年則是第三年。內門辦桌的商號很多,早期配合遶境及宋江陣活動,主要是由當地居民邀請自家的親朋好友參加,這些辦桌人家便沿著大馬路來辦桌。但自2012年起,高雄市政府將「內門辦桌」正式納入宋江陣系列活動之一,除了大馬路的辦桌習俗不變之外,為公平起見,以擲出聖筊的師傅來擔任當年辦桌活動的負責人,成為另一項極富特色的作法。今年便是由擲到「聖筊」的林瑞章師傅,憑著自己三十多年的辦桌經驗,與兒子林祺銘師傅一同接手2014年的內門宋江陣辦桌活動。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