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後,有了可以為所欲為的「自己的廚房」,便不時在宴客、過年摔起獅子頭,把荸薺切得細碎,將其鮮脆隱味藏進肉丸裡。一顆顆獅子頭在白菜高湯裡煨呀煨,互相交換甜滋柔軟,此時荸薺的鮮脆就更明白俐落。
可搭豬肉丸子︐也適合鮮蝦海味。《外婆家的潮州菜》有道「炸蝦棗」,現剝蝦肉剁成蝦茸,加蛋白攪拌至起膠、調味,再拌細粒荸薺及肥豬肉,捏成丸子炸至金黃,起鍋就想偷吃了,且慢,作者說要搭配潮州桔油或甜酸醬。做桔油也要有點耐心,將「潮州柑皮用鹽水煮過去澀,加糖熬煮。」
此書作者大有來頭,方曉嵐及陳紀臨夫妻是香港烹飪名家,也是已故知名美食家、《食經》作者陳夢因(特級校對)的兒媳及兒子,他們傳承父親淵博飲食知識及細膩手藝味蕾,出版的每本食譜都值得收藏。
然而我總覺得,老是將荸薺藏在別的食材裡,當不了男一女一,似乎有點對不起它。回頭看傅培梅老師的湖南味點心「荸薺餅」,就讓荸薺成主角,大量荸薺末與澄粉混拌,揉粗條、掰劑子、壓成小圓餅,兩面裹上白芝麻入鍋煎炸,滿口滿足的荸薺鮮。
前幾週,朋友揪看荸薺產地,不必跑到中部,新竹竹東有位種植無毒荸薺的農家,領我們欣賞這水生植物的曼妙姿態︒水田裡,細長綠草叢叢、映照水面閃閃發光,是荸薺的地上莖。草莖看起來硬挺,一剝開,才發現裡頭呈中空圓柱,還帶一節節橫膜,同行旅伴笑說:「唉呀不能當吸管。」
採收荸薺也不容易,要先排水、割去地上莖,讓太陽曬個幾日等候土乾,才能採收。當天朋友奮力挖起池裡荸薺︐土硬不好使力,好不容易出土一顆,才比夏威夷豆大一點。去皮後,我二話不說就放進嘴裡,難怪人說荸薺是地下水梨,那股鮮甜透脆是影帝影后氣勢。
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曾形容吃綠竹筍是感受「牙齒上的精美抵抗力」,好傳神,我認為也可以借來形容荸薺。那刻,我決定不能辜負荸薺,等收到農場的帶土鮮荸薺,不切不剁,我要做能大口咬荸薺的料理。
剛剛出土、最新鮮的荸薺。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