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華軒廚藝總監鄔海明一踏入晶華中餐廳廚房,站上炒台那刻,就是中菜界的搖滾巨星。他膝蓋一蹬火閥,瞬間能衝上高溫的炮爐燃出火光、轟隆作響。他先在料理台仔細折著抹布、理了理瓢盆,轉身就以竹刷洗鍋、倒水,轉著鍋身以大火乾燒,接著斟油下鍋,將蝦仁與紅椒、銀杏過油,洗鍋後又繼續汆燙食材,最後大火一開食材全下;他左手轉著炒鍋,右手操起鍋鏟翻炒,動作中無一絲多餘。
炒瓢與鍋鏟是戰友
問鄔師傅是不是念舊的人,他說身上打扮行頭每季都換,「我從來不念舊,但工具一定要順手。」站燒臘台的、水台及砧板、做點心台都有自己的工具,做爐頭(炒鍋)出身的他,一開始也只是跟他人共用鍋碗瓢盆的菜鳥,直到二十年前,站上了香港利苑酒家的第二個炒鍋(相當於副主廚),他跟著廚房的師兄們,去九龍油麻地家喻戶曉、名人蔡瀾都常光顧的老店「陳枝記」買了幾把炒瓢與鍋鏟。當年都是老師傅手工細細鍛打,每把曲線、弧度、重量都不大相同,「用久了你就會跟它就會有一個默契在,炒菜的時候就會順。」
炒瓢絕對是炒鍋師傅最重要的戰友,接水、盛油、走菜都得用上,這把10 兩炒瓢拿了二十年,已是身體記憶,換了一把手感便不對,「七年前菜炒到一半就斷了,當下先換一把,請飯店的工程部先接起來。」尺寸不大的2 號鍋鏟同樣是老件,兩把「老戰友」一路從香港利苑、大阪麗思卡爾頓酒店香桃粵菜餐廳、W Hotel 跟到晶華軒,「現在老師傅走了︐陳枝記沒有人在做手打工具,我這幾支也成為收藏。」
工具沒有最好 只有自己最熟悉的
陳枝記以做燒臘檔與豬肉檔的刀具起家,再以打造中式餐廚用具聞名,鋼材與工法不似日本廚刀精利,卻是許多香港中菜師傅職業的起點。那裡買的炒瓢與鍋鏟用了二十年,常壞的是木頭握柄,但對廚師來說修復不是太難的事,「我去飯店工程部要木頭,拿回來削成自己的手型後用砂紙打磨,前端削窄一點再榫接起來。」
不是說手打的比較好,機器做的就不好,順手比什麼都重要,「有它們的時候,就像站在舞台上,我自信各方面都會回來;拿別人的工具來做事,我就會有點煩躁或不穩定。」
在大阪當主廚時,看到日本師傅們工具用完就順手清洗,晚上收工時,每個人都會花額外的時間重新保養刀子,整整齊齊陳列在刀櫃裡,甚至還放上紅外線消毒機,「雖然我是去那邊做主廚,但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更多。」問他台灣的廚師是否也有這種風氣?他回答:「我覺得這要看人。」
事情教了 修行在個人
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飯店餐廳,廚房裡總是會有些人搞不清楚狀況,拿切蔥的薄刀去剁大骨搞得刀子缺角,或是忘了順手收拾弄得一團亂,「那肯定不客氣要罵他們,這對你未來的職業高度有很大影響︐如果跟著你打仗的工具都不懂得愛護,怎麼會成功?」
想成為一個全面的廚師,很多細節要戰戰兢兢,像是金屬做的工具怕水、怕大碰撞,所以清潔跟擦乾是基本態度;鍋鏟與炒瓢在大火快炒時如何避免嗑嗑敲敲,這種瑣事都得靠自己一步步觀察改進。「中餐是一個古老的行業,特別是粵菜,師傅跟徒弟都是口耳相傳,他不是說一個食譜給你,你回去糖舀兩下︑鹽三下就好了,因為那個火多開兩下跟少開兩下︐炒出來的菜可能都不一樣。做菜就跟學功夫一樣,買本書回去練二十年也沒用,一切都是刀光劍影、鍋碗瓢盆。」
回想起這輩子廚師生涯,帶著老師傅手打的炒瓢與鍋鏟走南闖北,為各地的政商貴賓出一道道山珍海味,也為一般小家庭炒盤青菜,對鄔師傅來說,相伴二十多載的戰友已陪著他在鍋碗瓢盆中成為更好的廚師,「每天上工時,拿起這些像老朋友的工具,就會想起年輕的樣子跟初衷,更是我鞭策自己的信物。」
鄔海明認為工具順手比什麼都重要,也多次修補手中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