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4 期
 
樹薯與風蔥 六重溪部落的生活飲食技藝
作者:古佳峻
  文章瀏覽次數:237

樹薯 製粉做粿

  樹薯(木薯,Manihot esculenta)是六溪村的農產之一,大約在冬末初春時進行「插樹薯」,「差不多在農曆年前後,初春時可以插樹薯,取枝葉插土,不需要種子,就可以生長。」潘泰山先生說,樹薯是一年生植物,到隔年冬天就可以採收,村人大多販售樹薯,也會製作樹薯粉。

  潘泰山先生說樹薯粉製作過程繁複,以鉛製器具磨泥後擠出薯漿、沉澱後將表層水倒除、除水後的薯漿泥曬乾成塊,還需要研磨粉末。陳素雲阿姨說磨泥不使用特殊器具,是用杵臼捶打成泥,以前沒有胚布製作的粿袋,都是用米袋裝運。

  一直以來在歲末時製作樹薯包,「冬尾,大家比較有閒,婦女們會聚在一起製作樹薯包,大家分工完成,互相共享。」楊秀真(後稱阿真姨)說,現在還是會製作樹薯粉,只是轉變成社區推廣文化體驗。「我們老經驗了,用手感可以揉製剛剛好的粉團,樹薯包的10 斤番薯要5 斤樹薯粉,這樣需要再加其他粉,內餡口味隨人搭配,像菜包的料一樣。」

 

風蔥 長輩傳承的祛風寒食療

  風蔥、五斤草(車前草)、雞屎藤屬於部落常用植物,阿真姨說,只要家裡有人生病感冒,拔取這三種草熬煮茶湯,喝了就會發汗祛寒,「這是我們上一代傳下來的治病方式。」

  阿真姨說:「我們內山沒有醫院,感冒流鼻涕身體不舒服時,就會被大人叫去拔風蔥用來煮茶、煎蛋、炒菜都可以,吃了風蔥就會治療好。」談及風蔥種植,阿真姨與素雲阿姨笑著說:「看雞仔囝幾時孵出來,這樣就可以!」原來在這部落的傳統記憶中「風蔥」(蔥,Allium fistulosum Linn.)具有特殊食療的民族性,風蔥不會開花,僅能在冬天一般蔥花正開時,取花給母雞一起孵育,如此種植成長的才是風蔥。

部落中常使用到的植物,由左至右為已開花的蔥、五斤草( 車前草)、雞屎藤。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