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昆蟲?好噁心喔!」這應該是很多人聽到「吃蟲」的第一反應。昆蟲達人黃仕傑,在2018 年出版了一本《昆蟲上菜》,他將在世界各地尋找昆蟲時,遇到當地人吃蟲子的經歷寫在書裡頭,想和大家分享人類「食蟲」這個歷史悠久的話題。不料在書籍一上市,出版社就接到一位讀者的電話,花了半個多小時向出版社大吐不滿:「我們有這麼窮嗎?吃什麼不行?需要吃到蟲子?我絕對要抵制這本書!」這通令人哭笑不得的抗議電話,可說是至今難忘。
吃什麼不好 為什麼要吃蟲?
說起人類把昆蟲當食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人類學家考察遠古人類的生活遺址,從各種歷史跡證裡,都印證了人類吃昆蟲的事實。因此昆蟲在世界各地(包括台灣)成為各地人類的食物,也形成不同的食蟲文化;但奇怪的是隨著時代演進,不知道為什麼,吃昆蟲變成了地方之奇風異俗,或是獵奇的文化紀實,甚至被標上「貧窮」與「不文明」的標籤。
事實上,在2013 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爲2030 年後,世界人口會激增至84 億以上,糧食及動物蛋白可能嚴重不足,所以昆蟲會是將來糧食危機時的救命稻草。昆蟲的繁殖力強、生長速率快、飼料轉換比高,根據研究,10 公斤飼料只可以養出1 公斤牛肉,但是卻可以養出9 公斤蝗蟲,比起養殖牲畜,養殖可食用昆蟲的「換肉率」高出許多。昆蟲不但富含人類所需的營養,而且比起養殖動物更容易控管以及嚴守衛生問題,因此發展昆蟲商業農場,不但能增加農業財務效益,更能保護環境免於大型畜牧業的汙染,而且生態足跡也相對低,因此昆蟲將是作為決未來人類糧食問題的解方。
看到這裡,也許您還是皺著眉頭,畢竟昆蟲不是台灣的慣用食材︐但若是五、六年級生,也許有聽長輩說過小時候灌「肚猴」(蟋蟀)與抓「筍龜」(大象鼻蟲)並烤來吃的回憶,從小聽母親描述,說真的還真想嘗試看看是什麼滋味。
泰國吃蟲體驗行 昆蟲蜘蛛一網打盡
直到第一次到泰國旅行,在曼谷夜市裡行走,各式聲色場所、燈紅酒綠的酒吧實在搶眼,但比起這些,夜市裡賣蟲子的小攤更能吸引目光,但因為有張紙寫著拍照100 泰銖,在攤車旁注目許久不敢一下靠近,當地人卻一買就是一大包,便也不顧同行友人嫌惡的眼光,提起勇氣走過去點菜。看著攤車上一格一格炸成金黃或褐色的蟲子,有些傻眼,不知道該怎麼點,就先開始自然觀察-認昆蟲!蠶蛹、蜂蛹、竹蟲、蚱蜢、蟋蟀這些都是基本成員,有些攤子還有大田鱉、毛蛛與蠍子,雖然樣樣好奇,但也只點了基本款昆蟲,至於據說很美味的毛蜘蛛和蠍子這兩種節肢動物,還是沒有勇氣嘗試。
回到飯店之後,當然是先全部把牠們倒出來攤開檢查、拍照,由於蟲子都經過高溫油炸,呈現焦黃狀態,實在看不清生前的樣貌,只有在蚱蜢堆裡,隱約認出稻蝗和箭角蝗一類。到了食用環節,友人全部退避三舍,只留一人獨享,除了蠶蛹有點爆漿,其他的蜂蛹、蚱蜢、蟋蟀、竹蟲都是差不多的鹽酥口感。蟋蟀身體肉比較多,吃起來還是有點怕怕,而竹蟲吃起來口感像是蝦味先,很容易入口,也不會有爆漿感。
實際吃一輪下來,個人認為最好吃的應該是蚱蜢,因為牠們身上肉不多,炸過後酥脆爽口,撒上椒鹽,竟能一口接一口,甚至忘了自己在吃蟲。但唯一缺點是比較大隻的蚱蜢後腿有小棘刺,如果沒有注意,吃下口時容易被刮到!
蟋蟀拉麵 蚱蜢罐頭 日本也掀起吃蟲熱
第一次的吃蟲體驗,感覺很不錯,所以在之後行程中,每次到夜市就是尋找賣昆蟲食物的攤位,想多嘗試這樣特殊的食物。其實吃昆蟲就像在吃鹽酥雞的炸物,只是樣子不太一樣罷了!不過也要給大家一點建議,一般昆蟲食物大多是以油炸的方式來料理,所以大家在嘗鮮選購前要稍微觀察一下,攤位油鍋的油是不是清澈,焦黑代表油不新鮮且重複使用很久,這樣炸出來的蟲蟲容易有油耗味。另外判斷一下昆蟲是不是炸得過頭風味盡失……畢竟是食物,還是需要稍微挑選一下的!
自從有吃蟲體驗之後,只要出國遇上這樣的食物,都會鼓起勇氣嘗試一番,可不想等老了面臨糧食危機時,才學著吃蟲子啊!不是只有東南亞,近年來連國人最愛去的日本都掀起了吃蟲的熱潮,不但有店家推出蟋蟀拉麵,東京街頭還有蚱蜢甘露煮罐頭的自動販賣機,這可是國際趨勢呢!有機會一起來試試昆蟲吧!(作者為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蠍子、蚱蜢、蠶寶寶,各種食用蟲類讓人眼花撩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