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重新整修,另闢新空間,成立飲食書院,感到相當興奮。也一直想多了解這個在台灣前所未有的書院會扮演什麼角色,更期待它對台灣的飲食研究和知識體系的提升和建構,能有積極和促進更上一層樓的功能。
「書院」顧名思義是一個學術的空間和機構,更是包含知識的創造、產生、交流和融合。不過,依現在公布的資料看來,飲食書院似乎只是滿足以下三個功能:一是圖書館的專有外文館藏空間,算是它的日、英、韓外文館藏部門;二是當代名廚個人食譜的展示;三是提供做為小型講座活動的場地。說來著眼的都是書院的硬體而已,說它是特定館藏、展示和演講室,可矣。但這些都與書院嚴格和豐富的定義還有所差距。
如何讓這個飲食書院活化,使它真正達成「書院」的內涵和任務呢?我認為加強「軟體」的設計和規劃應是非常重要的途徑。以下是我立即想到的幾個軟體建議:
一、在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之下,為此飲食書院成立一個書院規劃小組,成員不限於基金會和圖書館現有成員,負責設計今後3 至5 年飲食書院的組織架構、功能與知識體系活動。
二、為讓書院有真正的學術內涵,可透過書院邀聘國內外飲食領域的學者、作家和名廚擔任客座研究員。讓研究者、寫作者和實作者在本書院進行座談、對話和交流。
三、設計各項有系統的短期飲食講座課程,招聘學員前來聽課,並授予結業證書。
四、整理與規劃圖書館特有館藏資料,如飲食古籍、台灣酒家菜食譜與國宴菜單,邀請專家學者開課解讀,甚至考慮出版以豐富台灣的飲食文化研究。
我的建言不外乎是想提醒,書院的功能絕不能限於那幾十坪的空間而已,而是要從書院的抽象內涵去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