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驚豔法國皇室? 鳳梨的奇妙旅程
大概就是因為鳳梨太好相處了,讓人把它當作理所當然的存在、對它採漫不經心的態度,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顯得不知好歹。若是演齣穿越劇,回到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的十七、十八世紀,帶有熱帶水果香甜的鳳梨,極富異國情調,在當時可是地位與財富的象徵。
1492 年哥倫布航海遠征改變人類歷史,美洲原生植物開始往世界各地遷徙(當然也包括動物和病毒),上演人類與作物間的馴化之路。16 世紀中,鳳梨從加勒比海輸往歐洲。《馴果記》記錄了一段法國凡爾賽宮與鳳梨相關的有趣歷史:「1735 年,出現了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創新,拉昆提涅的繼任者雷諾曼自豪的向路易十五展示第一批在加熱的溫室中成功栽培的鳳梨。那裡甚至還種了香蕉樹。」
鳳梨的黃金年代 台灣經濟轉型與餐桌美食
台灣的鳳梨是十七世紀末清代移民從中國引進,「有刺紅皮種、無刺紅皮種、烏皮種、黃皮種,這些最早栽培的品種概括稱為『在來種』。」從《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我們閱讀台灣鳳梨的身世,理解罐頭產業如何在日本殖民時期規模化,而能一路走1970 年代,為台灣帶來豐厚外匯。當時,鳳梨和同樣作為罐頭銷售的洋菇、蘆筍合稱為「三罐王」。
書中提及,日本時代的台灣鳳梨罐頭產業採「夏威夷模式」:現代化機械、自營農場、外來種,引進更適合製罐的夏威夷「開英種」,以取代台灣「在來種」。鳳梨罐頭內容物的選項也相當多樣化,「依照採用的果實原料(在來種、外來種),以及製造時生果狀態來選擇切片方式,可大略分為全圓形、齒輪型、二等分切片、四等分切片、碎屑狀鳳梨罐頭。」
覺得選擇困難嗎?別擔心,「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也曾在出版物上教導客人,如何配合使用時機(招待客人、自己食用),選購適合的產品,例如製作蜜豆、水果潘趣酒,或是榨成果汁時,並不需要使用到國外種的切片高級罐頭;而招待客人的時候,也不會拿出切成小塊狀的鳳梨碎屑罐頭。」
之後,罐頭產業蓬勃也促使國民台菜「鳳梨蝦球」流行。198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草蝦養殖也進入全盛期,便利的罐頭鳳梨,搭配鮮美肥厚的炸草蝦仁,裹上甜柔美乃滋,成為經典,只是草蝦與鳳梨罐頭王國不再。
鳳梨乾搭配糯米椒,拌上剝皮辣椒汁,作為涼菜,帶來驚喜。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