荖葉 與檳榔的相輔之必須
射馬干部落很早就跟著台灣社區營造的推動,以具有部落意象的作品設計社區,然而面對人口老化、青壯外移的考驗,即便地方上歷經各種變動,青年會繼續傳承部落祭典的訓練與執行,更希望留住年輕人在村落裡發展地方產能,「從106 年申請勞動部社會型補助計畫執行工藝師創作的文創平台,至108 年開始經濟型計畫,創立食驗室。」部落草地食驗室位在建和社區的「鹿寮青創基地」,希望能突破原住民風味餐或合菜風格,以「便當」翻轉部落飲食印象,更希望能養活留在此地的青年。
荖葉(卑南族語:caker)應用於客製化菜單是食驗室的研發重點。晨綱說,台東荖葉料理的推廣已多年,「荖葉與檳榔一直是傳統部落中珍貴的禮物,尤其荖葉都是從山上採收的,量少而不常有,只有在婚喪喜慶時用來接待賓客。」晨綱說,荖葉是部落用來接待賓客,珍貴的食用植物,也曾聽說外傷可用荖葉敷蓋抑制細菌,老人家喜歡咀嚼在地紅梗荖葉,味道香辣,「檳榔粗纖維會刮口,還有苦澀味,荖葉能夠緩和這樣的不舒服感」。
從檳榔到檳榔心 一種文化的整體
檳榔(學名:Areca catechu),卑南族語「puran」,全株植物都是部落生活可應用素材。檳榔葉鞘(cava’i)可泡水後塑形製作盛器,也可像阿美族作為石頭火鍋的外鍋;國曆七月舉行的小米收穫祭,部落男子會手持自製的檳榔葉鞘扇子。因為檳榔樹很直,過去農耕地會在邊界種一排作為地界植物,或取樹幹作為建材。
Moumou simuy -古珠華說以前檳榔不像現在很多地方在種,收成後會水煮後曬成「檳榔乾」保存,要吃的時候再泡水軟化;牙口不好的老人家會將檳榔水煮軟化方便咀嚼。「現在有冰箱了,大家可以在產季時把檳榔水煮後冷凍,要吃時退冰,已經沒有人曬檳榔乾了!」檳榔一直是宴饗賓客重要的餽贈,也是人與人之間交際寒暄的媒介。moumou 說,卑南族特別盛行巫覡文化,「其他族群只要遇到卑南族的人,都不大敢吃我們準備的檳榔,或者會觀察附近有沒有檳榔陣施法。」晨綱說部落靈媒(temaramaw)在重要祭儀一定會使用檳榔與陶珠(inasi)、動物肝臟、鐵鍋鐵片、錢、布等不同靈力的作用,也形成外族人對於卑南族檳榔文化的神聖敬畏之心。
有別以往將檳榔心煮湯或快炒,配合夏日以荖葉青醬涼拌半天筍,展現部落文化中「珍貴禮物」的荖葉和檳榔文化意涵,是最原味的料理,呈現地方的日常風情。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