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4 年從澳洲回到台灣,發現自煮有許多不易,不管是從前的教育、工作,城市居住環境的不友善,相較廉價外食,或是自身對於食材、料理失去連結。都讓現代人對於下廚這件事避之而不及。現代人喜歡將炸物、高澱粉類、高糖汽水等稱為「療癒食物」(comfort food),更是在每個週末三五好友聚會時搭配娛樂的必需品。但對另一些人來說,「療癒食物」應該會是這樣形容的……。
從食物交流中 發現療癒的本質
「一群人,從地區型傳統市場、農地、牧場取得當季的食材,透過大家一起自煮,協助完成豐盛的料理。桌上擺滿菜餚,大家愉悅談話,相互呈裝食物於盤中,內心富足的共食,源於一整天的努力。」
「療癒食物」本質上應該不會只有美味的食物為主體,而是這一路從農人土地耕作,延伸到共煮烹調上桌,大家一起在餐桌上開心聊天、一起吃飯的整個過程。藉由吃獲得身體療癒,透過自煮料理過程散發出來的香味、取得食材採集的體驗,獲得心靈療癒。
雲林的三小市集,從2012 年至今,每個禮拜日早上不間斷的農夫市集,便成為了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與採買的重要管道。每個月一場的「一家一菜」,是生產者們期待的共食活動。三小市集負責人李宜倩說:「這是在市集裡農友們交流感情與交流食物很直接的方式。」週日早上的市集活動只有短短的四個小時,大家到場時忙著佈置與產品擺設,都來不及好好交流與聊天。而在一家一菜活動當中,有些食物會煮好帶來,有些則是大家一起協助備料,完成後一起吃飯聊天,一起收拾的感覺真的很棒,有種共同完成重要任務的感覺,也讓吃這件事變得療癒有趣。
餐桌行動復甦在地產業 人與產地重新建立對話與連結
即便有像三小市集這樣自主發起的「一家一菜」成功案例,台灣各地的農學市集在共煮共食執行的路上還是會遇到許多困難。台北某農學市集的召集人就說,自發性的共煮共食都會需要一位關鍵人物,且需要可持續性,一旦這位關鍵人物因為各種因素無法持續下去,那共煮共食的壓力就會落到市集主辦方,額外的支出與人力就會讓這樣自主發起的活動慢慢消失。
2017 年起,醬油品牌「御鼎興」為了解決產品面臨的銷售困境,先在網路上發起了「家常菜的自煮行動」,卻面臨萬人響應,無人到場的殘酷局面,於是御鼎興便重新思考如何真正與消費者連結。
後來,御鼎興便決定辦理實體的「飛雀餐桌行動」,飛雀是英文future 的諧音,希冀藉由料理打造讓人們對話的平台,重新拉近人與產地之間的距離。「食材是媒介,人才是真正的主角」,飛雀餐桌行動集結雲林山、海、平原的在地品牌,與從自身的黑豆醬油產業為出發,延伸「全醬油」的蔬食餐宴。一方面推廣自煮文化,傳遞製醬美學與雲林風土,也持續為地方的風土轉譯,提供旅客完整的雲林體驗。
深入家鄉 傳遞風土 讓自煮成為療癒的日常
到了2022 年,飛雀開始移動餐桌,把消費者帶到平常較難以到達的雲林偏鄉。進入麥田、溼地,也在竹林環繞的雲林高山辦理餐會︒在對的季節︐搭配地方文史的導覽,甚至租了一塊田讓前來的旅客們體驗挖地瓜的感受。從認識、體驗、了解、感受,行程結束後則會有感動與成就感,或許這也是另外一種層面的療癒吧。
實體的參與,真切的踩踏到雲林這塊土地上的觸感,從食物、料理、生產者、地方文史與產地的真實體驗。不止滿足味蕾,地方訊息也一併填飽,飛雀希望持續推廣「自煮共食文化」,讓自煮共食成為一件療癒的日常。未來也希望挖掘更多有趣的物產,用療癒料理成為橋梁,把雲林的風土文化連結國際。(作者為御鼎興柴燒黑豆醬油第三代製醬人、飛雀餐桌行動創辦人)
夥伴們圍繞餐桌備料,各司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