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6 期
 
馬祖人的鹹配文化 家釀餐桌
作者:馮忠恬
  文章瀏覽次數:71

深植於記憶 馬祖人的鹹配文化

  昔時馬祖的四鄉五島,到處都有蝦油廠,臭魚爛蝦放入陶缸曝曬發酵,空氣滿溢著鹹臭味,外地人多不能適應,馬祖人卻因每天嗅聞,成為日常,發酵魚鮮的「香與臭」深植於馬祖人的記憶裡。四十幾年過去,馬祖卸下了戰爭前線的神祕色彩,藍眼淚的觀光風潮、藝術家進駐、青年返鄉、地方創生,活出了新時代的樣貌,當地業者也順勢推出老酒麵線、淡菜、佛手、紅糟肉、鼎邊趖等在地美食,卻獨獨少見發酵魚鮮。

  馬祖連江縣政府文化處處長吳曉雲說出了中間的轉折,從小聞到大的鹹臭味,和過去的貧瘠、窮困連結,即使嘴裡覺得好吃心裡自然是不愛的,直到去了外地,才發現那是思鄉的味道。她緩緩地說:「只要聞到蝦油的味道,就開始想家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鹹臭鮮從喜歡、不喜歡再到喜歡,人長大了,馬祖也變得和過去不一樣了,但就像世上所有的故事,毫無意外的,傳統消逝,發酵魚鮮也漸漸失傳。

 

不同層次的發酵之美

  餐會有兩條主軸,一取食材的發酵度,由淺入深;另一為表現形式,傳統與當代並陳。傳統滋味由馬祖南竿「林義和工坊」的黃克文主廚掌勺,當代版則由擅長採集風土食材,進行新台灣味演繹的EMBERS 主廚郭庭瑋主理。

  霉香魚的味道與作法許多在地人皆知,但真要問誰能做?大家便面面相覷。它不僅製作耗時,還要有白力魚來助陣,在魚獲越來越稀少的當下,僅有極少數家戶自製食用。由於太難取得,郭庭瑋細問製程後,幸運的在馬祖市場買到白力魚,帶回台北自製。當黃克文端出傳統霉香魚的蜜汁與肉餅兩種作法,郭庭瑋則以「酶香梅香」發展創新版本,將自製的霉香魚兩面煎酥,再以魚油快炒芥菜鋪墊底部,鹹鮮香脆,吃得同桌的馬祖人無不稱奇,沒想過自小熟悉的霉香魚竟可以有如此表現。

郭庭瑋以「酶香梅香」為名,發展霉香魚創新版本,魚酥菜脆。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