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逐漸發現,在進行全球飲食比較時,醬和調味料扮演著左右品嘗飲食味覺的關鍵角色。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在2024 年總統就職國宴,會有一道以台灣五族群主要醬汁配不同蔬菜的前菜,象徵五族共存和共和。當然台灣五族群的不同醬汁在國家層級上,還是有它的輕重優先順序。為大多數漢人共享的醬油大概就是台灣飲食中位居首位的醬味,或可稱為國食醬味。
以服務中台灣的東南亞移工而成立的「1095 文史工作室」, 應國立中興大學人社中心之邀為《醬書寫:在地與越境的醬風景》一書(台中:中興大學出版社,2020),調查了在台中東協廣場餐廳展現的四個東南亞國家的「蘸醬文化」。蘸醬是醬味用途的一種,東南亞的多樣醬味也是煮、蘸都用到。
提到越南的「醬文化」,首推魚露,這個鮮、腥兼俱的越南國食靈魂醬味。它蘸鮮蝦生春捲最入味;沒有它,這道越南名菜就失去了關鍵的味覺。
菲律賓菜餚文化,以嗜鹽出名。其中醬料的用度就是關鍵。Adobo(醬醋肉)、Kaldereta(燉肉)、Dinuguan(燉豬血)就很講究煮時的醬味。菲律賓家家戶戶幾乎都會用他們的國民品牌-天鵝牌醬油做入味的醬料。在蘸醬方面,也很豐富,酸鹹味的蘸醬有醬油配桔汁、魚露配桔汁、蝦醬配桔汁,看來四季桔也是菲律賓人餐桌上的最愛。
印尼的沙嗲(Sate)是國食醬味,但它卻是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印度和阿拉伯湧入移民所帶進來的外來食物,經印尼在地化後再傳出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甚至中國潮州。沙嗲醬由花生粉、椰奶、醬油、薑、蒜、辣椒和多種備料混合而成。沙嗲肉串乃成為印尼名菜。另外一道國食醬味沙拉叫Gado-gado,也是國食之一︐兼有甜︑鹹、辣三味的平衡。
泰國菜,尤其是東北菜的辣椒魚露醬(prik nam pla)是最具代表性的泰式醬料,它適合很多泰式料理的淋醬料,如打拋豬肉、涼拌冬粉、炒河粉、炒飯、酸肉煎蛋等。
由於「1095 文史工作室」所調查的東南亞四國醬味文化取樣都在台中的東協廣場商圈,可能部分也已經有「台灣在地化」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