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里珍 染成童年的紫色莓果
「枯里珍是我們童年的記憶,在恆春半島隨處可見,只要看到都會摘來吃︐還會用來染色、裝飾衣服。」長期投身水蛙窟社區服務的食農教育教師鍾佩玲大姊說︐枯里珍的顏色非常特殊,吃色穩定且鮮明,所以在大家成長的記憶中都是用來天然染色,很多時候只要看到成熟了都會摘來食用。
枯里珍( 學名:Antidesma montanum) 是台灣的命名,因其葉常年翠青又稱「四季春」,另有五蕊山巴豆及山地五月花之稱,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五月茶屬(Antidesma)︐在台灣是易見綠籬植物。「恆春半島的人並未將枯里珍視為經濟作物,這種植物防風、防鹽,很適合在有落山風的環境生長︐因此並不需要特別種植︐因為隨處可見。」佩玲大姊說︐枯里珍這名稱必須用台語唸讀,根據老人家以前的說法,這是在半島的排灣族語稱呼,在地人用相近的語音唸讀而流傳。

馬尾藻 藏匿在味覺裡的海洋記憶
「從小印象非常深刻,南灣以下的區域,都喜歡拿馬尾藻煮醬油,而且還會放gang-a(當地人稱呼「蟹」的方言,據說是台語發音的排灣族語)一起煮!」佩玲姊細膩地講述這款私家氣味的醞釀敘事。現今「國家公園」裡無法取用任何山海物種,然而在他們印象裡馬尾藻的「硓𥑮味(lóo-kóo-bī)」(珊瑚礁的氣味)是他們過去地方生活的海洋滋味,馬尾藻能夠作為湯頭的鮮味來源,也可以煮一碗茶養生續命。
馬尾藻(學名:Sargassum),在南灣和半島沿海主要的是冬青葉馬尾藻,本地人會以台語稱為「膨膨草(phòng-phòng-tsháu)」,其型是一串小燈泡似的褐藻。「冬天的馬尾藻還是嫩芽,需要退潮時去採摘,到了春天馬尾藻已經成熟,礁岩上就會長滿馬尾藻,尤其現在的人不見得知道那個能吃,又或者沒閒功夫去採、去煮,現在根本隨時都可以採!」佩玲姊說馬尾藻的嫩芽可以作為海菜烹調食用,到了成熟期就只能用來調味,「老人家說馬尾藻非常鹹,一定要在活水裡浸泡一個晚上,我認為那是去鈉的程序,而且特別提醒,不能只用自來水來泡!」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