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7 期
 
博仁堂 重溫漢方食補的藥香
作者:吳比娜
  文章瀏覽次數:12

綿延在府城巷弄 百多年的中藥文化

  台南的中藥業發達,與明末清初起兩三百年間跨海的藥材交易脫不了關係。在「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時代,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中藥材被運輸到府城集散,在安平與市區的海埔新生地間,開鑿了五條港運河,有五個渠道,深入市區。其中佛陀港、南勢港、南河港都有藥材貿易,影響所及,不但神農街上有藥王廟,是清代藥商的信仰中心,民權路更成為有名的藥街,早期短短五十公尺就有三十幾間中藥房。

  藥房結合中醫把脈診療,曾為在地重要醫療中心的中藥店,在2012 年後因為證照體制的改變,跌到低潮。位於關帝港的博仁堂,原本由港粵中醫周智夫醫生於民國五十年所創立,孫輩的周建文,則思考把生長在中醫之家的生活經驗,隨時以藥材入飲料、入食物的概念,作為店的轉型方向。「從小我們家很少喝白開水,都是因應當天的身體狀況,阿公會抓人參、黃耆,幫我們『下藥』,這是很自然的,我們也很習慣這味道,都是一身藥味的去學校。」

 

將中藥的滋味氣息 帶回飲食與生活

  肉骨茶、何首烏湯、四神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都是將自家日常在喝的湯分享給顧客,成為熱銷商品。肉骨茶的白胡椒風味十足,中藥味不重,有暖胃袪濕之效,讓人想起因香料貿易在南洋各地盛行的肉骨茶藥膳,在這裡可以嘗到府城版本;十全大補湯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等十樣藥材共同熬煮而成,醇厚甘甜。

  原本老府城人隨著節氣會有「食補」的概念,到中藥店去抓藥材,眼見這習慣在當代漸漸脫節,博仁堂遂將煮好的藥膳直接賣給客人,在宛若古籍的菜單《膳食撮要》裡,清楚的寫了每份藥膳的功效與禁忌,讓人依自己當下的體質與需求點選。讓人彷彿也鄭重的透過藥膳跟老祖先留下來的方子對話,有一種被老一輩呵護疼愛的感覺,記起跟長輩進中藥房配藥的記憶。而一碗藥膳從煎煮的順序、溫度更需講究,才能發揮藥效。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