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谷澱粉的製造由來 全株利用展現農家智慧
歡迎來到遠得要命王國,那些路途遙遠路程顛簸的疲憊,終於在安汶Tulehu 村的Ciko 家得到緩解。他的房舍坐落河邊,兩岸都是西谷椰子(Metroxylon sagu),赤道的陽光以最閃亮的光度熱度灑在河面樹梢,照出溪水的透亮潺淨。
西谷米澱粉來自西谷椰子(Metroxylon sagu),Ciko 家旁的河岸水地正適合這種棕櫚科植物生長,在一篇台灣農試所〈認識西谷椰子澱粉在加工利用上之特性〉的文章中提到,「當樹木成長約15 年,花序著成時期,生育時間積存於樹幹內之澱粉量達到最高峰。此時砍下,每株約有200 公斤的粗澱粉可採收。」台灣不產西谷椰子,我們平時吃的細球狀西谷米,多是以木薯粉製作。
首先,要把西谷椰子樹幹斬成小塊,再用鋸木機刨成屑;蒐集細屑在水槽裡反覆搓洗,濾出的水再經沈澱,就會取得西谷澱粉。在這裡,可以看見許多古時流傳至今的農家智慧,從西谷椰子樹幹取澱粉,其他部位也不浪費,全株利用是天經地義、自然而然。
就地取材的工廠設備 植物原生的Q 滑好味道
粗硬的樹皮作為戶外工廠地板,堅實耐踩,壞了隨時可換。最讓我們驚豔的是,Ciko 以西谷椰子葉及細莖交疊編織出的提籃,細緻精巧,獲得全場掌聲。這籃子是為了盛裝西谷澱粉發展而出的道具,比它外觀來得結實硬挺,Ciko 挖出沉澱池裡大塊西谷澱粉,澱粉彷如黏土,在Ciko 手上塑形後,安置在提籃中,乖巧聽話。澱粉在提籃中會繼續瀝水,椰子葉和澱粉互相保濕,就可以進入市場銷售。就地取材、現地加工,沒有現代化的工廠設備,原始的家庭手作,摩鹿加人利用西谷澱粉,創作出讓人開眼界也開脾胃的飲食生活。
西谷澱粉像我們的米般千變萬化,比米粉製品多了點彈性,又比木薯粉製品少了點韌度,Q 度在兩者之間,更有屬於它自己獨一無二、恰到好處的狀態。我帶著幾包西谷粉回到台灣,像發現新大陸般興奮,希望在復刻重製摩鹿加食物的同時,也能利用西谷澱粉的特性,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甜點及料理。
Ciko 以西谷椰子葉片製作的提籃,可盛裝西谷澱粉,瀝水兼保濕。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