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藍青靛 從福建菁到台灣菁
陳志昌老師認為,明清時期的「福建菁」藍靛染料已名聞全東亞,後引進移民種菁、製靛,在台灣投入生產鏈形成與原鄉相同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有規模地專業生產藍靛染料,透過菁客、菁行將「台灣菁」以河港航運出口,蔡里長說:「山裡比較多馬藍,但是我們這裡種植木藍為主。」
六甲植栽木藍(學名Indigofera tinctoria)至日治時代明治晚期化學染劑取代後產業沒落,近三十年才由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進行天然染調查及種子教師培訓。根據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 草之五》提及「藍凡五種……諸藍形雖不同︐而性味不遠,故能解毒除熱。」而木藍為其中一種,豆科木藍屬,民間漢藥的「板藍根」雖以馬藍為主,然亦是各種「藍」的根莖作為使用。「木藍也曾是耆老生活中時常使用到的一種藥材,也可泡茶應用,後來認識到木藍也能作為染料之後,才知道還可用以收集『青黛』。」
取木藍枝葉浸泡水中發酵,沉澱為染泥,留存藍靛可日後販售或自用。打藍時,表面產生泡沫是發酵的菌,取此泡沫風乾就是一種中藥「青黛」。清朝沈文彬《藥論‧ 青黛》中記載青黛有「瀉肝火︐解鬱結,吐紅疳痢與驚癇。除風熱,清發斑,殺蟲解毒與口疳」之用。蔡里長說「社區想從文化傳承角度推廣木藍風味餐,除了染布工藝,連餐點都能加入木藍元素。
六甲地區致力保存常民文化,用心推廣木藍製藍染製品。
羅李亮 進貢天皇的水果
在台灣,羅李亮不是指樓林果,更不是刺果番荔枝,而是山刺番荔枝。刺果番荔枝在台灣中部稱「阿娜娜」,更貼近南台灣「羅李亮」拉丁學名「Annona muricata」,屏科大柯瑞慶研究員表示,長果的是刺果番荔枝、圓果的是山刺番荔枝(學名Annona montana),東南亞水果攤販售的是長果,台灣多為圓果,僅能製作加工品為主。
蔡里長說,六甲地區靠山的地方都有種植羅李亮,夏天結果,產季短,所以一結果實就要先處理冷凍起來。「一般會加糖、牛奶製作冰品,而果汁則需要預訂才會生產。加入冰塊可以延長保鮮,因此當地也會販售羅李亮冰品等相關產品。」此外,蔡里長擔任林鳳社區理事長時,還與中華醫事科大合作生產羅李亮乳霜等保養品,「羅李亮在使用上沒有禁忌,還有消炎解熱等作用,所以用於養生保健之外,也可以開發成保養品。」
台灣中部稱「阿娜娜」的果實,南台灣稱「羅李亮」。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