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8 期
 
川雅 蓉派川菜的高雅演繹
作者:鞭神老師
  文章瀏覽次數:19

從粵菜到川菜 為求正宗遠赴成都取經

  王國政雖然不是在眷村長大,但因父親工作關係,自小也聽得南腔北調,吃遍大江南北口味。不愛唸書的他,十六歲就在友人介紹下,進入了港式酒樓「大三元」。自此之後三十年間,做的都是粵菜。這自然不能不提到香港利苑出身,在葡苑時期真正開啟與奠定他粵菜基本功,讓王國政尊稱一聲「老大」的丁錦波師傅。他回憶道:「退伍後進了葡苑,負責尾鍋,也就是第五鍋,一開始炒乾炒牛河炒到有焦味,老大一聞到便整盤拿去摔到地上,可說是一場震撼教育。」也奠定王國政往後對自我高標準的要求。

  至於會來到「川雅」,則與他在捌伍添第時期的行政總主廚謝文師傅,及嘉林餐旅集團林憲宗董事長有關。王國政表示:「那時原本已談好其他工作,但是碰到疫情、人事凍結,忽然無事可做。最後由謝文師傅帶領進捌伍添第。」後來,林董打算再開一間川菜的Fine Dining 餐廳,而這次挑戰王國政的,是他從沒去過的成都,王國政笑說:「雖然沒有深入接觸過川菜,但若有人派我去學習,當然義不容辭。」因此到成都傳承了米其林一星川菜大師王開發的「松雲澤」,每日從早到晚扎實練功。

 

高雅清麗的上河幫 在台還原二十四味型

  至於「川雅」所主打的川菜,菜系為蓉派。川菜在分類上,依其水域,可分為傳統、調味豐富,口味相對清淡的「上河幫」;抗戰期間因各地名廚的碰撞與融合而發展了起來,以重慶為中心,粗曠而以花樣新穎繁多且用料大膽的「下河幫」;大氣而味厚重,是水煮技法發源地的「小河幫」。上河幫的大本營成都,因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皇帝孟昶在全城種滿了芙蓉,又名蓉城,故上河幫川菜又名「蓉派川菜」。

  蓉派川菜的特色相較其他更偏清淡精巧,歷來作為四川總督的官家菜。川雅的餐桌上雖也可見紅油、川辣,卻有更多麻辣以外豐富多樣的菜色。所謂的「味型」,指的是用調味料所調和而成的具有各自的本質特徵,而基本味相同或相近的風味種類。結合在風格多變的川菜中,與百味相融,生出層出不窮的千香百味。其中最基本的味型有開水白菜的高湯工序繁複,使用鴨、豬、雞蓉三種不同肉類「掃湯」,讓湯色清澄、飽滿鮮味,搭配蓮花狀的娃娃菜與金華火腿絲增添鮮美。以數種辛香料調製而成的「怪味」,搭配酥脆又鮮嫩的豬腩,層次豐富新奇。二十四種,是中國八大菜系中味型最為豐富的菜系。

川雅中餐廳一隅的泡椒,也賦予川菜靈魂重要的一環。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