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傳承 米食文化新興
台灣傳統的主食是米︐除了天天煮飯外,生活也與米食文化息息相關,許多傳統節日都會使用米製加工食品,像是過年吃年糕、清明吃草仔粿、端午吃粽子、冬至吃湯圓等。在不同的節日,汶傳統米食坊就會推出相關的米食製品,看似日常的粿粽,已傳承五代。一開始從第三市場起家,天天拉著推車擺攤,直到市場改革,才移回住家處,而現在將由第五代老闆陳柏鈞準備接手。二十幾歲的他︐知道現代人的祭祀習慣改變,認識米食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少,但依舊選擇返鄉推廣。
世代交替 日新月異的製粿之道
看似小小的一顆粿,其實大有學問在,所有食材真實不馬虎,菜脯(tshài-póo)、菜脯米(tshài-póo-bí)得炒香,豆餡鬆軟適中不膩口,粿粞(kué-tshè,即糯米漿)則須依照氣候適時調整,即便是簡單而重覆的定型動作也不能偷懶,唯有每個步驟都扎實做好,才有辦法製作出好吃的米食,讓每批粿寶寶們順利產出。
粿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它不僅一種是飲食習慣,還是與家人相聚的滋味,從「此」才能真切體現台灣文化。
芋頭粿、草仔粿、紹興米糕等粿點是店內人氣招牌。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