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79 期
 
無名米篩目 東原老街的放伴遺緒
作者:吳侃薔
  文章瀏覽次數:85

  在清朝道光年間及更早之前,為了探尋更美好的家園,先民開始跨過平原與淺山的分界線,面對山區的險惡地形以及土匪的盤據,先人們以「放伴(pàng-phuānn)」來應對。這是一種承諾,建立家園的過程中,會一起面對抗匪 開田 起厝建庄嫁娶、添丁,直至終老。

  每個小庄頭,都是放伴群體的延續,今日庄中的大小事依然相「放伴」,包括祭典、 喜慶、農忙、送終等。受助者會取出珍藏的食物與美酒,在事情進行的同時由婦女們來烹調,事後大家便一起開心的吃喝。這是一種傳承百年,以庄頭為單位的盛大派對。

  在這場派對中,主食、主菜、甜點,都是由「米篩目(客語:Mí-chhî-muk)」來擔當。先「𩚨khiū)」後「綿()」的咀嚼口感,易與各種調味變成好朋友的特質。米篩目可湯可乾、可冷可熱、可鹹可甜,可以肉臊乾拌,或搭蔥酥鹹湯、湯圓甜湯。不論東道主準備了多珍貴的食材,米篩目總會貫穿整場派對的餐桌時序,似乎也寫進了東山人的基因序。

  老街道上的三家老食堂都沒有招牌和名字,但三家中的兩家,米篩目都是招牌,各有其主顧。米篩目由在來米製成,雖呈麵條狀,但難以用吸吮的方式入口。享用時習於先以箸夾取調味較少的部分,感受米篩目淡泊的滋味與變化的口感,然後將碗中的一切拌勻,將些許肉燥、韭菜、豆芽疊在入口分量的米篩目上,再將其一把夾起入口。米篩目的先「𩚨」後「綿」和各種配料的口感「柔、韌、脆」,在咀嚼中依次感受、釋放滋味,如同食材也在「放伴」。

以油蔥肉燥為主調味的米篩目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