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區舊名「店仔口」,和東山街市一樣是山區與平原的交集處,清代始為南來北往的重要交通節點,尤其是東西向的動線,讓店仔口成為山海物產的交匯之處。走入菜市場,百年的貿易喧嘩還在,山上的菇︑平原的菜、海中的鮮,在步進的氣味中流入鼻腔,不論植物、器物、食物,菜市場的內外都是絕佳的尋寶地。
白河菜市場中的早餐,更是寶藏中的寶藏,草魚粥、潤餅、烏龍米糕、豆菜麵,每一樣都在明示著嘉南平原的豐饒。而豆菜麵是一種極為簡單的涼麵,偏扁的冷黃麵放上豆芽菜,淋上蒜頭醬油,僅此而已。
這道以豆芽菜、蒜頭醬油簡單組成的麵食,幾乎只出現在溪北,即以曾文溪上下劃分的台南市北部區域,相比府城的擔仔麵加入肉臊、蝦子、貢丸等豐富食材,差異著實不小。吃豆菜麵是一場快節奏的享受,油麵、豆芽菜、蒜頭醬油,分別在口感與滋味上建立動態的三角關係,麵體的綿滑與豆芽的爽口、麵味的平淡與醬油的鹹香、豆芽的清甜與蒜頭的辛口相得益彰。
但如此簡單的麵食,足以提供農作勞動者熱量與便捷,也是山區食堂的常見餐點。山居農家食豆菜麵時,很常一次點兩份,一份當成早餐在店裡吃,另一份請店主打包進小塑膠袋中,以紅色束帶連著蒜頭醬油束起袋口,接著起身跨上摩托車,前往山間農作。通常一陣忙活後,腹中的飢餓感緩緩升起,找一個可遠眺的陰涼處稍作休息,便可拿起第二份豆菜麵。
豆菜麵與肉羹湯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