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80 期
 
老店的傳承與魅力 圍爐酸菜白肉鍋
作者:朱荔詡
  文章瀏覽次數:206

  踏入這家位於台北東區巷弄裡的火鍋老店,宛如走進瓊瑤小說中「大宅門」般的典雅氛圍。

  穿過圓形如月的大門,抬頭見牆上是蒼勁書法的「圍爐」兩字。屋內繁麗的木雕門片,工筆的仕女圖,白牆、綠窗與大片落地玻璃,窗明几淨。桌上的火鍋是傳統紫銅鍋,依舊以炭火加熱,冒著蒸騰的熱氣。店內不嘈雜,卻能聽見客人聚在一起的歡笑聲。

  這正是「圍爐酸菜白肉鍋」帶給人的第一印象—古典卻又不落塵埃,如在老宅裡邀宴親朋好友,不失體面。

  「圍爐」的誕生,來自於一份思鄉與情誼。第二代老闆娘楊尚寧說,爺爺是東北吉林人,當年懷念家鄉的酸菜與白肉,常與同鄉們自製酸白菜、熱鬧聚餐。朋友們開玩笑地說:「大家都愛吃,你不如開家店吧!」這個提議成真,成為三十多年前「圍爐」的起點。

 

自製酸菜添入台灣海味 熬出層次豐富的秘湯

  「圍爐」兩字,代表了「人們圍在火爐邊,團圓、聊天、共享美食」的溫暖想像。開店初衷並不是為了營利,而是「自己想吃」,對品質與口味的要求,自然精益求精。

  「好味道就要肯花錢、肯下功夫,才能不走味。」楊尚寧笑言,圍爐店裡最著名的湯底,便是融合東北酸白菜、大骨湯、蝦米、蚵仔(ô-á,牡蠣)、螃蟹與香菇等食材的小宇宙。

  中國北方的酸菜白肉鍋,原本只是大塊豬肉加白菜,且不喝湯。但楊家長輩幾次下來覺得,這樣的內容太過單調,便將台灣海味豐饒的食材放入,讓湯頭演繹出更多層次,不僅幫食材增鮮,直接喝湯頭也是一種享受。此種南北混合的料理創新,不僅大受顧客歡迎,還輾轉被其他店家學習,成為目前台灣酸菜白肉湯底的主流。

  而圍爐的酸白菜,至今仍堅持自家醃製。楊尚寧透露,每個季節的酸白菜滋味不同,如果是酸白菜控,一定要夏季來品嘗。因為夏天氣溫高,更短時間就完成發酵,酸度足夠、白菜還保持脆度,比冬天醃的更加爽脆美味。

  肉品除了經典的白肉薄片,也加入高級伊比利豬和日本和牛,提供客人更多選擇。酸菜白肉火鍋中必備的「川丸子」,由圍爐的師傅自製,宛如小顆獅子頭,先炸後煮,充分吸收湯汁,質地鬆爽但肉質紮實。必點的「蝦丸」,下鍋前是青白色,在鍋裡滾到膨脹後呈現美麗的櫻花粉。變色又變美味的過程, 屢屢獲得日本遊客的驚嘆。

 

 

傳統麵點與老派甜點 原汁原味的北方味

  為了讓鍋物飽足又不單調,特別搭配了北方麵點,例如蔥油餅與小燒餅。乍聽常見又普通,但圍爐的這兩樣麵點,一點也不平凡。

  圍爐的蔥油餅,採用餅身較厚、帶著濕潤層次的東北傳統作法。厚實的口感和咬勁,最適合搭配酸菜白肉湯,紮實又不膩。和台灣街頭常見用大量油煎外皮酥脆的蔥油餅,口感截然不同。

  燒餅在圍爐也是獨特的吃法,師傅將原本用於火鍋中的酸白菜炒過後,降低酸度、增加香氣,夾在燒餅裡,外酥裡酸鮮,更多了爽脆層次。

  傳統甜點豆沙鍋餅、棗泥鍋餅、花生打滾,都保留了北方軟糯綿密的作工。而芋泥卷與芝麻糯米酥,因為製程費時費力,更是只有夏季客人比較少一點時,師傅有餘力才會限定推出。

 

 

傳承與創新並進 賦予老店跨世代的新魅力

  在台北瞬息萬變的火鍋市場裡,「圍爐」的獨特,就在於那份既復古、又時尚的雙面性。第二代經營者楊尚寧原本在美國生活,因長輩年邁而返台。她說,「我自己喜歡吃、也愛與人互動,就勇敢試試看」,結合自己的行銷想法,在保留老菜色之餘,也讓店裡有新嘗試。

  圍爐便嘗試推出「小汆鍋」,主鍋之外特別設置個人小鍋,方便飲食習慣不同的顧客也能與大家同坐一桌。楊尚寧也持續思考如何推出小份套餐或個人鍋,讓食客能更自在品嘗火鍋樂趣。圍爐還與串燒店合作,研發「用酸菜入菜」的新口味;並透過海外報導、外語菜單,迎接日韓觀光客。

  楊尚寧希望圍爐是能讓人一吃還想再吃的店,大骨熬湯、傳統酸菜、大門拱門與白綠配色的古典氛圍,都是「不變」的根基,顧客一進門就感到熟悉。從定期翻修、花心思維護細節,並持續現代化服務和點餐模式,都是滿足現代需求的「變」。不只是「老」,也擁抱時代變遷,圍爐將「老錢風」的古典,轉化成跨越世代的餐桌魅力。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