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越南河粉或越式法國麵包,令人想到街巷之間那些人來人往的越南餐館。這些地方大多講求實惠便利,顧客匆匆入座、吃飽便離開。平民美食的風格,陪伴了人們的日常,卻鮮少成為宴客或聚餐的首選。
然而,在翠薪越南餐廳,親朋好友圍坐大圓桌,共享一桌越南佳餚的情景卻顯得再自然不過。
隨時代而起 異國再造的十道故鄉味
台北公館的翠薪︑翠園,起源於1975 年在汀州路開業的「翠林越南料理」,而兩家店經營至今已成為在地的老字號兄弟餐廳,是許多台大人記憶中的一部分。翠薪負責人林偉明從小在餐廳幫忙,回憶道:「五十年前剛開幕,我們連第一天的買菜錢都沒有,是跟大哥的同學借了錢,才開始的!」
翠薪的故事要追溯到越南戰爭前夕,林偉明的父母是越南華僑,父親在越南受法國教育,曾負責法軍伙食,涉足進口貿易生意。隨著戰事逼近,全家遷往寮國,但寮國當地局勢也逐漸不穩。當時大哥已在台灣求學,母親便帶著一家人移居台灣。剛到台灣時,家中資金所剩無幾,母親擅長料理,便創立了翠林越南料理。「翠」字取自母親的名字,「林」則是家族姓氏。
初期,菜單上僅有十樣,由姊姊負責越南湯河粉和咖哩,媽媽則包辦越南點心的製作。「點心」是越南當地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相較於台灣多數越南餐館,翠薪除了主食,還引入多樣越南點心。
翠薪招牌點心之一的「豬肉粉卷」在越南常作為早餐食用,林偉明引以為傲的說,「蒸粉卷可是媽媽的專業!」豬肉粉卷看起來像是廣式腸粉,但製作方式和口感截然不同。粉卷是將米漿在蒸鍋上燙過,再蓋上鍋蓋蒸透。取出後在粉皮上放上內餡捲起,皮薄且清爽;相比之下,廣式腸粉則是將米漿倒在刷過油的鐵板上製作,口感較厚且油滑。

大時代下的薪火相傳 從翠林到翠薪
一開始鎖定越南僑生為主要客群,但開業前三個月是靠街坊鄰居的捧場,才慢慢地把名聲傳開來。而能夠愈做愈好,與1970 年代越南戰爭導致的東南亞難民潮有關。當年大批越南與東南亞難民到台灣,等待國際紅十字會安置到其他國家,一時間湧入大量客人,持續好幾年,翠園與翠薪也相繼成立。
1986 年,翠薪在距離翠林不遠處開業,「薪」字象徵薪火相傳翠林的手藝和精神。自開業以來,一直都在同一個位置,直到十五年後,於2001 年才決定重新裝修。林偉明解釋:「以前比較像是學生餐廳的樣子,如今有不少外僑、外國客與家庭客,客群變了,環境也該跟著升級。」
經過裝修,翠薪的座位規劃更適合多人聚會,空間更具越南文化氛圍。牆上掛著從越南帶回的油畫,描繪早市市集、黎明採菱角與農夫割稻等越南日常風貌。這樣的轉變,讓越南菜從日常小吃提升成為聚會場合的體面選擇,也讓翠薪與日益增加的新住民越南小餐館形成區隔,穩健發展至今。

守舊但布新 半世紀經營的關鍵
在整個餐飲市場,翠薪可說是「老派」的存在。近年來,越南料理因清爽、健康的特點而受到消費者喜愛,帶動新派越南料理的發展。面對這些「新意」,林偉明表示,對餐廳的經營影響不大。因為越南料理還是得回歸傳統風味,而且其中的「功夫很多」。
以店內的越南烤肉為例,常有客人誤以為烤肉下方的小米粉只是裝飾,但小米粉是每天早上經過水煮、捲起、再蒸定型。吃的時候,以新鮮生菜為底,放上小米粉和烤肉,搭配魚露享用,才能體會這道料理的完整風味。
「雖然守舊,但還是要與時俱進布新,」他補充說,「除了觀察客群變化而進行餐廳裝潢,許多改變,其實是客人教的。」聚會時難免有人吃素,於是在菜單添上素炒河粉等素食友善料理。
面對未來,除了第三代已經投入店內經營,翠薪也思考如何在保留傳統味道的同時,提升整體用餐體驗,讓餐廳呈現更舒適高級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