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80 期
 
21 道食物 說盡客家女性一生
作者:蕭新煌
  文章瀏覽次數:144

  台灣的飲食文學叢自2000 年以來開始蓬勃發展,關注飲食文化研究的人,不會不注意飲食文學此一領域。

  張郅忻的《秀梅》一書(遠流,2024)是其中飲食小說的最新作品,更是迄今客家飲食小說的代表作。以作者的阿婆為主人翁的「秀梅」,深刻地描寫客家女性的大半人生都在灶下(zo haˊ,廚房)度過。而秀梅的大半人生,剛好分別待過六個灶下,每個灶下正好反映了她於年幼、年輕、中年、年老的生命史和多舛的命運。更令人叫絕的是,作者以二十一道食物串連起秀梅在六個灶下旁的不同人生階段。

  第一個灶下是在養父母家的廚房:令她終生難忘的是日本兵帶給他們的白米;為養病而做給養母喝的雞湯;常被養父教訓挨打的竹修仔(zugˋxiuˊeˋ,細竹仔、小竹條);和養父茶園的茶米茶(caˇ miˋcaˇ)。第二個灶下是逃回生父家後的廚房:回到生父母家吃到的第一道菜是鹹菜,之後她學會做客家女性擅長的不同醃漬物,婚後特別為丈夫配飯做的藠仔( kieuˊ eˋ ,蕎頭)。

  第三個灶下是初做媳婦的廚房:在生產第一胎男孩後,才嘗到被獎賞的佳餚-雞酒(gieˊ jiuˋ,麻油雞),而生女孩就沒有這種特權了;到工廠打工學著做給工人吃下午點心的米粉湯,有時還帶小孩來到工廠分著吃。第四個灶下是分家後的廚房,也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灶下:秀梅的越籍媳婦最愛越南麵包;秀梅的老公到西貢的台商紡織廠做事,秀梅出國去見丈夫,在西貢吃到的雞肉河粉;以及秀梅後來擺攤子貼補家用賣的「勾勾羹」(肉羹)。

  第五個灶下是兒子開餐館的廚房:秀梅在兒子的平價牛排館幫忙,添加了一道海鮮燴飯在菜單上,頗受歡迎,之後又加了煎餃。然而,這些都已經不是客家菜了;後來還賣三明治,更是異國飲食。當婆婆病了的時候,要秀梅做「雞卵茶」給她吃;丈夫病危,秀梅又做了「豬肉水」(農業社會客家庄的一道佳餚)餵他。

  第六個灶下是年老後,讓兩個外籍媳婦掌廚的廚房:秀梅的另一個媳婦是印尼客家人,印尼咖啡又進到了家中;秀梅陪媳婦孫子到印尼探親,喜歡上當地的龍官果;孫女最愛吃的是秀梅做的糟嫲( zoˋ ma ,紅糟)肉;印尼媳婦很喜歡吃印尼泡麵,全家也跟著吃;八十七歲的阿婆秀梅,最後又走進灶下,去做自己最拿手的滷豬腳。

  從第一道食物的白米到第二十一道食物滷豬腳,中間經歷了食物的大變化,從客家菜到外省菜,再到異國菜,然後又回到客家菜。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