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80 期
 
那些不可「鹽」喻的 得用心品嘗
作者:游惠玲
  文章瀏覽次數:147

  在日本劇作家向田邦子的小說《宛如阿修羅》,「鹽」這個字在三個場景中出現了十次。

  姐妹們聚在一起,看見桌上擺著過年必備的鏡餅(年糕),綱子脫口,「這個油炸一下再撒點鹽很好吃。」一陣笑鬧後,畫面轉到廚房,卷子(二妹)負責下鍋,綱子(大姊)則是撈起來放在鐵盤上,瀧子(三妹)把炸好的年糕放在鋪了和紙的盤子上撒鹽,這是姐妹之間才有的默契。

  某個冬季暖日,卷子和綱子回媽媽家醃白菜。卷子隨手在大白菜上撒了把鹽,媽媽看了細心示範:「手要拿高一點,太近的話,鹽會集中在某一個地方,離遠一點……像這樣。」一旁的綱子佩服的說:「原來訣竅在這裡。」

  鹽為年糕提味,賦予大白菜鹹度與風味,更具有文化意涵,除煞驅邪。這些微小的日常,看似細微平凡,卻能讓生活、生命提鮮有味。鹽的存在,最容易被忽略,卻又不可動搖。而向田邦子的小說總能寫進我們的心裡,迴旋蕩漾,就是這些微物瑣事的層層累積。

 

創造鹽的文化情境 為生活提味

  談到台灣鹽,自然得請出江湖人稱「鹽承續」的鹽職人蔡炅樵。他從2008 年開始重建復耕嘉義布袋的「洲南鹽場」,回顧鹽場前世,同時也繼續創造洲南新生命,說歷史風土、談濕地保育,把一顆顆再平凡不過的海鹽,雕琢成鑽石般的藻鹽花,他說:「這是職人的技術驕傲。」

  一次活動中,蔡炅樵帶著大家品鹽,端出水煮蛋搭配彰化的浦田竹鹽。在桂竹中經高溫燒製的竹鹽,帶有硫磺味,跟著水煮蛋入口,腦海瞬間有了小時候去北投地熱谷玩耍的畫面,不由自主露出感動的微笑。

  鹽是料理重要的助攻選手,蔡炅樵認為,品鹽最好的方式是直接搭配食材,去感受不同鹽質地、粗細、鹹度、礦物風味為食材帶來的變化,而不必為難自己,硬去分辨解析每種鹽的味譜特色,透過食材搭配,更容易感受到每一種鹽的風味變化。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