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80 期
 
旗津實踐新村 大陳移民的鰻鯗文化
作者:古佳峻
  文章瀏覽次數:175

異鄉海風吹拂的家鄉鰻魚乾

  「以前這裡有小菜市場,拆除後,還是會有賣魚的阿姨打電話給媽媽兜售鰻魚,她通常會全買!」大陳後代周佩雯說,就連本省的商販都知道大陳人特別愛吃鰻魚,有漁獲便會電話通知。冬至後是曬鰻魚的最佳季節,「曬鰻魚需要寒流,較和藹的太陽,和冷風吹。」

  佩雯的母親夏蘭特別說,曬鰻魚的天氣越冷越好,因天氣熱容易曬出油,鰻鯗就會有油耗味。父親周寶福負責「劈鰻鯗」,「我爸爸有一雙巧手,小時候看著祖父怎麼劈,自然而然學會了。劈鰻魚不是一般人會的,他只需要一把中華大菜刀就能完成!」多數的大陳人使用台州話,「鰻鯗」是浙江吳語裡一個古典的詞彙,鯗字讀音若「想」,晉朝人王羲之〈雜帖〉有「石首鯗食之,消瓜成水」;《浙江通志》也載有將石首魚「暴乾成鯗,蓋海味之珍」;宋代《廣韻》有「鯗,乾魚臘也」,在馬祖會稱開膛剖肚曬乾的魚貨為鯗。

 

烹煮有頭有尾的魚料理

  鰻鯗,是浙江沿海台州菜、大陳料理中重要的「鮮味」來源。炒糕、湯糕、煮湯、炕肉都需要放入鰻魚乾增鮮提味,「塊狀的鰻鯗用來煮湯燉肉,切絲的鰻鯗用來炒菜!」夏蘭大姊提到一整片的鰻鯗用兩根筷子在熱水上蒸熟是「男人們的下酒菜」,配酒特別香。佩雯說海島人珍惜食材,剔肉後的鰻魚頭尾骨還會燒煮成湯,「我們家都是男人吃魚頭,爸爸會配酒一塊吃!」

  鰻鯗燒肉或小炒是佩雯家裡習慣的吃法,「朋友來吃飯,說風味與其他地方的不同,或許是因為使用老酒,而不是用料酒。」鰻鯗冬至後才開始吃,一般時日若有鰻魚會吃新鮮的,可以煮湯或酥炸,將鰻魚塊裹上地瓜粉後入湯鍋和鱈魚丸一起煮特別鮮甜,或者裹上麵漿入油鍋「炮魚」。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