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點半,台北市區的街道還沉浸在寂靜中,以馬內利鮮魚湯的廚房裡已經熱氣蒸騰。第二代老闆娘李月鳳熟練地在爐台前忙碌,一鍋鍋清澈的高湯正在文火上慢慢熬煮,散發出淡淡的鮮味。
這是每天最重要的準備工作,也是這家老店五十年來始終如一的堅持。
以馬內利的故事要從五十年前說起。第三代經營者徐肇謙的奶奶是創始人,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當年從新竹關西隻身來到台北,憑藉著信仰的力量獨自扶養四個孩子。經由教會朋友的介紹,她頂下了這間小店,開始了賣魚湯的生意。
守成與創新的平衡 三代接班轉型挑戰
原為路邊攤的店舖,如今也搬進店面內。轉型為店面經營是以馬內利的重要轉捩點,「一部分是被迫,一部分也是順勢而為」,徐肇謙解釋道,「路邊攤確實遇到很多問題,但店面化後,我們接觸到更多不同的客群,包括年輕人和來自香港、馬來西亞、日本的觀光客。」
而近年來,台灣養殖漁業面臨轉型,許多魚塭改作太陽能發電,導致魚貨供應量減少,價格上漲。且綜合店租與人力支出,成本提高不少,但以馬內利鮮魚湯也僅是小幅調整產品價格。
在傳統早餐店日漸式微的今天,以馬內利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我們不需要做得太過張揚,」徐肇謙說,「就像巷口的麵店,重要的是維持每天都能吃到的味道和溫度。」這種親切感讓客群相當廣泛,從企業主管到工人,各個階層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早餐時光。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