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亮,信義區一間台式早餐店內已經飄散著誘人的麵包香。不同於傳統早餐店的制式裝潢,這裡的石頭地板和磨石子牆面散發著濃濃復古風情,等待取餐的上班族排成一列,手中捧著精緻的紙袋,裡頭裝著招牌肉排蛋吐司。這家名為「真芳」的早餐店,悄悄改寫著台北人對早餐的想像。
創辦人張文哲於2015年,在台北市開設了真芳。最初設定真芳早餐店的定位時,張文哲就觀察到,台式早餐店長期以來都在追求多樣化的選擇,動輒數十種品項。「但國際上成功的餐飲品牌,往往只專注在五到九種產品,反而能創造更高的坪效、更高的聲量與品牌形象。」張文哲說。
也因此,真芳沒有傳統早餐店常見的百項餐點,菜單上只有十來種產品。但即便品項稀少,張文哲仍把握著台式早餐的精髓,他點出「早餐的『鐵三角』就是蛋餅、吐司、大冰奶,這三種產品,是台式早餐店絕不可或缺的品項。」真芳選擇在鐵三角的基礎上做出創新,將傳統蘿蔔糕升級,讓它能被國際旅客接受;或是推出符合現代人需求的肉排系列等等。
重新定義台式早餐 跨界經營的新思維
「現在的餐飲業不再單純靠美味就能生存」, 張文哲深入剖析產業現況,從產銷溯源、行銷聯名與社群經營環環相扣。由於台灣非常關注食安問題,張文哲從經營的第一天起,就非常積極尋找可信賴的在地食材供應商,包括鮮乳坊、大武山,都是他層層把關,甚至到產地考察後才決定合作的廠商。
這樣的堅持反映在真芳的品牌價值中,張文哲認為一家早餐店提供的不僅是餐點,更是完整的用餐體驗。「從用餐環境、服務品質到餐點美味,每個環節都需要用心。當這些元素都到位時,顧客才會覺得物超所值。」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