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幸福的滋味,很容易想到香甜濃郁充滿誘惑的巧克力,甜美的滋味、絲滑的口感總是能軟化心情,帶來許多幸福的想像。不過,享用者也總是在事過之後,面對熱量及健康的掙扎,讓幸福滋味裡添加了些許罪惡感。如果說,現代的餐飲界有「給人幸福」的餐飲形態存在,那會是甚麼呢?我會說是「生機飲食」,因為在享用過後,食物所帶來的不僅是飽足感、還有自我的健康、對土地鄉里的關懷以及國際的競爭力。
國際自由貿易法規為農業和餐飲業帶來另一片天
根據瑞士「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以及「國際有機運動聯盟」(FiBL- IFOAM)所調查的2012~2013年有機農業世界統計資料,全球有一百六十多個國家推廣有機農產,而登記符合有機標準認證的農地在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間從1,486萬公頃增加為3,704萬公頃;多數有機農地主要種植油脂類植物、穀類、茶、咖啡、核果類和水果,都是重要的經濟作物。
國際有機農地成長的主因是,自21世紀以來,歐洲所提倡的食品安全及環境保護意識在自由貿易浪潮中逐漸抬頭。而其相關農牧業法規政為全球農畜產品市場帶來一場革命。這使得歐美、亞洲、非洲等五大洲的國家政府和農業從事業者開始思考有機培育,力求以提供新鮮、安全、環保與衛生的農產品,藉此推動產業的永續經營。
我國行政院主計處報告記載,近十年臺灣有機農地持續成長,而且有越來越加速的傾向(圖),這與我國農業轉型政策有相當大的關係。不過,從國內有機農地佔全國農地比例來看,我國的有機農地的比例依然很低(表),而且成長速度在東亞也不算最快。
表:東亞三國有機農業佔全國農地比率比較表
|
臺灣
|
韓國
|
日本
|
2010年
|
0.5%
|
0.8%
|
0.2%
|
2012年
|
0.6%
|
1.4%
|
低於0.5%未列入
|
資料來源:FiBL- IFOAM 2012~2013世界有機農業統計
韓國、日本與臺灣都是受到國際農產品貿易衝擊的國家,因此進入21世紀之後,政府與民間相繼推動高附加價值農產。在韓國與臺灣,有機農產是用來與開發中國家的低價傾銷產品抗爭以及刺激農業貿易成長的轉型政策之一。而其中,有機農地成長最為顯著的是韓國,無獨有偶地,韓國也是亞洲近年來最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協定簽訂的國家。
韓國在歐洲市場中,擁有較大的競爭力,表面上來看是因為有自由貿易協定的護航。但從實質層面來看,國家對環境與健康的法規改革是重大關鍵。中華經濟研究員陳逸潔資深分析師探討韓國畜牧業時,發現韓國積極推動「環境友善型認證制度」,管理農畜產品和畜牧場。在這之前,韓國先在2001年推動「環境友善型農業法」立法,通過有機畜產品認證。爾後發現,植物農業管理與畜牧農場管理有些許不同,因此進一步在2006年11月實行「食品安全管制系統/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更在2007年設立畜牧業增加不添加抗生素畜產品的認證制度。最後,於2008年9月再將動物飼養密度、水質檢測、充足的牧草場與飼養場間距離等納入認證條件,建構成目前較為完善的環境友善型畜牧場之認證體制。經過將近八年的努力,韓國不但藉此提升國家形象,增加產品的價值,H. Choo 以及T. Jamal發表在『永續觀光雜誌』的研究顯示,結合生產、觀光及教育的新型農畜業,促進生態觀光的發展。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