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頁 > 當期雜誌 > 第 16 期
 
甜味劑與健康
作者:楊振昌
  文章瀏覽次數:4300

 在日常生活飲食中,糖類(如蔗糖、砂糖、白糖、冰糖及紅糖等)係不可或缺的成份。享用摻有糖類原料的甜食,除了可以提供人體能量的來源,更能使人享受到較佳的口感及獲得身心的滿足及愉悅感,甚至產生類似物質成癮的效果;也因此市面上販售的甜食或加糖的飲料、冰品琳瑯滿目,而消費者對於此類食品更是情有獨鍾。

傳統上,甜食中添加的糖類,譬如白糖、紅糖及冰糖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其加工原料均為甘蔗或甜菜,只是加工的方式不盡相同。至於從營養價值方面來看,白砂糖及冰糖的蔗糖含量幾近100%,成分除了蔗糖和水外,幾乎不含任何營養素;相對的紅(黑)糖的蔗糖含量較低,成分中還含有鈣、鉀、鎂、鐵等礦物質、有機物及維他命,營養價值相對較高。除了含有蔗糖成份的糖類,市面上常見的天然糖類還有果糖。果糖存在於水果與蜂蜜等食物中,其甜度為所有天然糖類中最高,約為蔗糖的1.7倍。不過現在市面上常見的果糖,譬如遍佈各地的手搖杯店經常使用的糖類,並不是純果糖,而係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高果糖玉米糖漿係由玉米澱粉經由酵素水解、轉化後形成不同果糖濃度的糖漿,以HFCS55為例,其中有55%係果糖,45%則是葡萄糖,兩者皆以單醣的形式存於糖漿中,與蔗糖中以雙醣型式鍵結的果糖與葡萄糖相較,雖然成份比例類似,但鍵結方式並不相同,不過兩者在體內的代謝並無明顯的不同。
 
甜食對於人體雖然具有一定的益處,但食用過多甜食卻也可能導致人體熱量攝取過多、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及發炎反應,進而引起肥胖及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另外在不同糖類中,葡萄糖可以直接利用,果糖則會在代謝過程中產生三酸甘油酯,進而在肝臟形成脂肪堆積。此外果糖在肝臟代謝過程中還會產生黃嘌呤,最後形成尿酸。因此,攝食過多的果糖會讓身體脂質代謝異常,並增加痛風及脂肪肝的風險。
 
由於食用過多的糖類對於人體健康可能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市面上其他糖類的替代品就應運而生,這也就是所謂的甜味劑(sweeteners)。甜味劑指的是可以賦予食品甜味,提高食品品質,滿足人們對於食品需求的食物添加劑;甜味劑的甜度多半遠高於蔗糖,因此使用極少量的甜味劑就可以達成調味的目的。另外由於甜味劑使用的量少,所以在食品法規中並不是以食品原料管理,而係以食品添加物列管。
 
甜味劑又可以分為天然萃取及人工合成的甜味劑,目前國內可以使用的天然甜味劑包括甘草素、甘草萃(用水萃取有效成分後乾燥之物)、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麥芽糖醇、乳糖醇、甜菊醣苷、索馬甜、及赤藻糖醇等。以甘草素為例,該物質萃取自甘草,甜度是砂糖的100倍,具有持續性的甜味但容易令人生膩。甘草素與砂糖併用有助其甜味的發揮,與鹽相佐則有緩和鹹味的作用,故常用於調味醬油以及酸梅。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也看過
   

 

本網站版權屬於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所有,未經本站同意,請勿擅用文字及圖案
Copyright © 2013 Ryori. Taiwan a division of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