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味料理,三十個故事,都在召喚我走遠的心靈,每種料理都是生命情境與時代的相互輝映。」
這是《往日食光》(鄭如晴,2024,遠見天下文化)作者的自我介紹,是飲食散文的最佳寫照,也是人生飲食記憶的書寫。雖說作者提到「料理」兩字,但書中所寫的都是最平常不過的食物,更是很多人一生中味蕾最常品嘗的菜餚。
作者娓娓道來兒時、青春期和成人三階段記憶最深的每一道食物,文學造詣深厚、引人入勝。作者超強的記憶力令人佩服,能將一生三部曲不同食物的滋味體驗,訴說得淋漓盡致、妙筆生花。
孩童時的作者記憶最深的是放上芫荽(iân-sui) 的魯麵、碗粿(uánn-kué)、華西街的蛇湯、髮菜雞羹湯、牽羹(khankenn)五柳枝黃魚、肉粽、十全燉雞湯、烘蛋、沙茶牛肉、當歸麵線。每道食物的記憶都伴隨著難忘的親情,其中作者對外婆做菜手藝細節的描述,在在流露了對她的思念。而她兒時能夠嘗到多樣的菜餚,也反映了複雜的家庭成員來往關係,以致作者對一些人情世故產生疑問。
作者的青春期食物回憶,包括了台中綠川市場麵食館的小籠包、酸辣湯;外省同學媽媽親手做的臘腸;住校同學偷錢去買給作者吃的鵝肉;家裡租戶家庭賣的蔴芛湯;與住在附近的同學一起去吃的陽春麵;台中安由戲院樓下的大麵羹;同學家賣的肉包;用來回憶和追念媽媽的麵線糊;姊姊與繼母爭吵理論後,拿到一天五十元伙食費而準備的姊妹共享盛宴;為想念因政治問題遠走日本的父親,而去吃的台中肉圓;大會堂的沙茶牛肉、當歸鴨、鵝肉;住校睡前宵夜吃的雞絲麵;上生理及衛生課時,詢問老師有關性教育問題,全班一片寂靜只能聞到校園餐廳的洋蔥炒蛋香味;以及與中學的初戀一起去吃的蝦丸湯和「蚵仔捻( ô-áliàm)」。
這段日子的食物記憶,是作者少女時代單純友情和與繼母冷淡關係的寫照。
成年後的食物回憶書寫反而很少,只寫到作者婚後在小公寓自己做豬皮凍,德國留學生吃後讚嘆不已。留學德國時開班教中菜,授課時所嘗試的沙茶牛肉、餛飩、春捲、北平烤鴨,與台灣留學生聚會必吃的滷味、豬腳、螞蟻上樹、金針排骨湯,以及懷念外婆而親自試作的滷肉和炒米粉等。
書中提到的食物很多、很平常,但這些食物的味道卻全都是作者一生許多親密關係的連結,也是她以食物為中心的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