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新「世界50 最佳餐廳」(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單位在4 月16 日宣布「最佳女廚師」獎項,從明年開始會從榜單上「榮休」,不禁反思這些年來這個獎項的功與過。雖然這獎項代表著一種正面歧視,但也確實鼓勵了許多有志於從事料理的女性投入廚師行業,「女廚師」同時成了一種潮流、媒體話題、故事角度,為業界帶來的貢獻不少。
亞洲最佳女廚獎 香港「女廚師」登場
香港女演員汪明荃,在1970 年代紅極一時的電視劇《家變》中,飾演事業女強人洛琳而奠定首席女演員的地位,因而有句話說:「香港自1970 年代開始便有女強人的概念,是以整個社會對於女權較為重視,香港男人普遍上亦較能接受強勢的女性」-此話的確有幾分道理,環顧整個亞洲地區,香港女性在社會上各領域如政壇、企業等擔任要角,極有可能比起許多城市來得早。
然而,在「男權天下」的餐飲圈,香港的起步點幾乎跟其他亞洲地區同步。2015年,劉韻棋拿下了「亞洲最佳女主廚」獎,引起傳媒的高度關注,大家開始有了女廚師的清晰概念。之前當然也有女廚師,只是沒得到如此的垂注。劉韻棋可說是正式開啟了香港女廚的時代。同樣的,台灣名廚陳嵐舒在2014 年獲頒相同獎項的時候,對台灣餐飲業的衝擊應該差不多吧?
十年,是一個里程碑。來到2025 年的今天,女廚在香港餐飲業的角色越來越吃重,且更進一步擺脫女廚只能在專業廚房裡擔任法國料理廚師、甜品師、麵包師的桎梏,風風火火、粗口橫飛的中餐廚房裡頭,都能見到女廚在領軍。這種行業現象,絕對是意識抬頭、時代改變所致。在不同領域,特別是講究創意和美學運用的行業,「性別平等」相當重要,女性的思維、視角、觸覺等皆會為行業帶來新活力、新靈感。這道理當然適用於餐飲業,有「醬汁之神」稱號的法國三星名廚Yannick Alléno 曾表示,在他年輕入廚的年代,幾乎沒有女性在廚房裡工作,如有也只是做麵包、甜點。漸漸地,越來越多女性加入Fine dining 的行列成為廚師,讓行業發展出更多元的面貌。
劉韻棋美學之路 從平面設計至菜單設計
香港女廚的故事,自然從劉韻棋(Vicky Lau)說起。她原在紐約當平面設計師,後來發現自己對料理充滿興趣,毅然報讀曼谷的藍帶廚藝學院,正式轉型當廚師。
劉韻棋是中法融合菜的先鋒之一,雖然學的是法餐,然而對從小滋養她味蕾的中菜充滿感情,特別是廣東菜、潮州菜和上海菜。於是逐漸把對於中菜的食材、知識、技法和想法,用於法餐創作中,結合獨特美學視角,成就了獨一無二的個人菜品風格。
早期有不少食客將她和「男Vicky」鄭永麒(Vicky Cheng)比較,兩人從英文名字到路線都相似,但走著走著,便按照各自的做菜手法、思考和個性,漸漸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面向,各有一片天。
坦白說,劉韻棋早年的菜較有花拳繡腿之感,美則美矣,味道的核心捉得沒那麼準。但人是會成長的,近幾年她的菜進步神速,從味道、創意到美學的方方面面都取得突破,神型俱佳,而且個人風格十分強烈,辨識度高!以前會記不起在她的餐廳TATE Dining Room 吃了什麼,但是近年有不少菜色令人印象深刻:皮蛋Mimosa(含羞草)、燉羊肚菌配糯米飯和蘑菇茶、鱸魚配橄欖葉肉卷、綠橄欖汁……風味搭配不時有驚喜,菜單有很高的完成度。結合其在美學上的修為,劉韻棋料理的個人特色實在難以模仿,亦難以被取代。

劉韻棋創辦的TATE Dining Room,目前是亞洲唯一一家有女廚領軍的米其林二星餐廳。
呂康玲炒、煎、炸 祖屋內炒鑊哲學家
呂康玲(Sam Lui)在香港美食界是個很特別的存在,知名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畢業,進入美食界是視美食為藝術媒體,用以表達和探索概念。她發現中菜許多概念相當吸引人,特別是對於炒鑊的種種評論,更是引起她的興趣。
呂康玲認為炒鑊就是功夫,有許多原則性理念。炒鑊技巧在鍛鍊上和思考必須同步,講究精準性、收放自如,溫度和時間控制是這門專科的核心。也許呂康玲是女生-一個讀哲學的女生,但對炒鑊這門功夫的視角獨特,亦帶有女性情懷:「炒鑊將傳統和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糾纏在一塊,帶有浪漫感性色彩。」
如此這般,呂康玲鑽研炒鑊功夫,在香港好幾家中餐廳實習,然後在上水自家祖屋裡做私房菜,每次只接一桌八至十人的訂位。地道港式風味的十道菜菜單,全是鑊上功夫展現-炒、煎、炸,全由她一人從頭到尾掌鑊,非常酷,也非常不簡單。呂康玲身形瘦削高挑,很難想像是一位「炒鑊師傅」,直到親眼目睹她站在爐灶前揮動鏟子、靈活轉動鐵鑊與調節火候大小虎虎生威,才能明白什麼是巾幗不讓鬚眉!
網路世界傳播速度極快,呂康玲炒鑊的影片在社交媒體傳開後,紅極一時。早期她穿肚兜炒菜,惹來不同程度的抨擊,經歷輿論壓力改變了作風,但也失去某些特色。
若接觸過呂康玲本人,會明白穿肚兜不是譁然取寵,而是視此傳統服裝為整個「表演藝術」Wendy's wok world 的一部分。穿肚兜暴露的皮膚極多,便能看到她控制火候、炒鑊遠近距離的功力,才不會被鍋裡的滾油熱汁濺傷。是以後來穿小背心上陣,仍能看到其這方面的收放自如,兩條手臂皮膚保持光潔無瑕。呂康玲的名氣傳開後,曾經數次被邀請到國外作客席廚師。但隨著徵收土地發展上水,呂康玲的祖屋和祖傳醬園也將成為過去,她的私房菜暫時休業,直到找到更合適的地方才會重新投入。無論如何,呂康玲確實為香港美食界留下一道獨特又美麗身影。

Sam Lui 在她位於新界上水祖屋裡所做的私房菜
周思薇對香港的眷戀 潮流刈包與蘿蔔糕
周思薇(May Chow)是香港第二位獲頒「亞洲最佳女主廚」的廚師,跟其他獲得這獎項的女廚師不同,周思薇做的不是什麼高端料理,而是精品小吃。餐廳走輕鬆美食的路線,價格不貴,深受追求獨特性的年輕人歡迎。
周思薇受到美國韓籍名廚張錫鎬(David Chang) 啟發, 創辦了小包包Little Bao 餐廳, 以台灣刈包( 即割包kuah-pau)的概念,融入了現代感十足的餡料,做成「中式漢堡」。一系列的「中式漢堡」夾餡,從概念到味道都是西式風味:慢煮豬腩、四川炸雞、炸魚柳、「不可能」素肉等。另外多款小菜也皆反映了中西融合的元素,如牛河薯條、腐竹羊肉他他、豆豉鯪魚油麥菜沙拉等。
跟劉韻棋一樣,在西方生活的背景給了周思薇視野和歷練,但始終心繫這片成長的土地-香港。今年,周思薇推出了食品品牌May Chow,賣的是蘿蔔糕、芋頭糕、年糕、May 媽辣椒醬等。所有糕點皆是傳統味型,但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譬如加入甜菜根汁做的蘿蔔糕,紅彤彤的,取名「大紅大紫」,賣得很好。食物裡頭︐有她對香港很深的愛。

擷取了台灣刈包的概念,做出了別樹一幟的「中式漢堡」。
潘婷儀的亞洲四川 多元文化的涉入
近兩年,在香港還有一位女廚師嶄露頭角,那就是中環新派川菜餐廳,川菜食府Grand Majestic Sichuan 的總廚潘婷儀(Theign Phan)。她並非四川人,而是馬來西亞出生、新加坡長大,美國大學念新聞系。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唸書期間,因常往返舊金山探望家人,而接觸當地多元的飲食環境,以及各種口味的亞洲美食,激發了她對食物的想像和興趣。畢業後沒多久,便到雪梨的藍帶廚藝學院報讀全職的烹飪課程,朝專業廚師的職業路途邁進。
雖非四川人,也沒有正統的川菜訓練,但潘婷儀得益於新、馬兩地成長的多元飲食文化背景,對於各種香料的使用額外熟悉。Grand Majestic Sichuan 的定位並非強調正宗川菜,請來了國際知名的川菜學者扶霞(Fuchsia Dunlop)當顧問,跟潘婷儀的背景可謂一拍即合。好些到訪Grand Majestic Sichuan 的朋友說:「菜好吃,不過好像不是正宗川菜。」令人啼笑皆非,若要吃正宗的,回去平常吃的傳統川菜館不就行了?事實上, Grand Majestic Sichuan 和口利福都是屬於同一個餐飲集團Black Sheep,此集團禁止用任何雞粉、味精,口味上來得自然也更輕盈,吃慣坊間「重口味」川菜的,應該很不習慣。
潘婷儀做的川菜令人喜愛,因為緊守在川菜味型上,帶來的新面貌。譬如最近推出的新菜色,展現川菜的二十七種經典風味:香糟鵝肝(酒香型)、四川臘肉竹筍炒煙燻西蘭花苗(煙燻味)、泡椒牛肉(泡椒味,也是摩登風味)、四川香辣羊肉(焦辣味)等,皆是熟悉的風味,但細嚼之下,又有新的感受,跟平時接觸一板一眼的川菜有所不同。

潘婷儀為川菜帶來新的演繹:香辣羊肉
陳潔盈下飯招牌菜 來者口利福!
陳潔盈(ArChan Chan)是中菜界鳳毛麟角的女總廚,掌廚的「口利福」位於香港中環,被視爲「老外中菜」-老外中菜有什麼問題?最重要的是好吃。口利福從裝潢、音樂到服務人員都很西化,定位很清晰,至於菜色的口味,仍偏向中式,某些菜色會融入西餐元素,但整體而言是新派中菜的風格,絕非不倫不類。
陳潔盈四年前從澳洲回到香港接掌口利福,不過才三十六歲,經過這四年的磨練,越來越有大將之風,出品亦屢獲好評,餐廳時常一位難求。口利福的開放式廚房設於上層的入口處,不時可以看見陳潔盈在爐灶前舞動鐵鑊和鏟子,眼神專注,臉龐在熊熊爐火的映照下,很有力量。
口利福有幾道招牌菜令人百吃不厭,譬如炭燒鹿兒島黑豚肉叉燒,這是名廚好友黎子安(David Lai)推薦吃的。醃味和肉味均佳、燶(粵語,焦、糊)邊香口、豐盈多汁,肉質比起採用西班牙黑毛豬(伊比利豬)更具有港式叉燒風味。
不久前試了口利福的燒肉,頗有驚喜,皮脆肉嫩、醃味輕盈顯得肉味香甜,十分不俗。另外,下飯神器的膏蟹蒸嫩蛋、茶薰豉油三黃雞、辣子雞翼和椒鹽脆皮滷水乳鴿等,既好吃又有特色,不是坊間千篇一律的味道,每去必點。

口利福的廣東燒味向來有口皆碑,特別是叉燒。
以上幾位是香港這十年來較具有代表性的女廚師,當然還有其他的女廚在自己的崗位上,敬業樂業,作出不少貢獻。而「最佳女主廚」這獎項雖然落幕了,但它曾帶來的正面影響,相信會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