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在用餐後或到酒店住宿後,帶著一種奇妙的錯位感而離開的經驗?
裝潢富麗堂皇,餐點精緻華美,網站宣稱「體驗如藝術展演」,但現場員工卻全程無表情,缺乏互動,感受不如想像與預期中的美好。這並非個別現象,而是整個餐飲產業都在探索的課題:如何能更好地連結品牌承諾與顧客體驗?
服務缺口健檢 診斷自身課題
餐旅產業常常在營運一段時間後,因為市場狀況、顧客需求或是員工的執行度,導致消費者實際體驗與餐飲業者、品牌原先想呈現的成果產生落差。餐飲、旅宿業者應重新思考,如何改善此種錯位的狀況,使整體服務恢復原有水準,或依實際情況調整定位。
必須以顧客的現場感受為重,檢視餐飲業者、品牌承諾了什麼?顧客的實際體驗又如何?分析兩者之間的協調空間。在「常見服務缺口」圖表中提供了答案:

「稱職」在 GAP 2(制度或流程設計不良)出現落差:流程設計理想化,卻不符現場需求,如對商務客人的餐點解說過長,雖初衷是希望顧客理解主廚的烹調理念,卻因未能洞察商務顧客的需求而造成反效果。
「純真」在 GAP 3(員工傳遞不力)的缺口最高:顧客無法感受到服務人員的真誠對待,例如訂位人員回應不及時,讓預訂座位的客人感到冷漠。
「教養」在 GAP 4(外部承諾與現實不符)缺口最明顯:餐廳、飯店的網站照片精美,到了現場卻發現建築老舊失修或空間設計、裝潢質感不佳。
除上述問題,GAP 1 更是落入自說自話、無法以顧客體驗為優先的情況,傷害每個品牌個性的呈現。以上落差不僅是關乎服務品質的問題,更將使顧客對品牌產生信任危機。
而品牌該如何補救顧客體驗的錯位感?不只是宣傳照片精修圖、換菜單或延請大廚那麼簡單,應該從根本再次檢視自我品牌的健康度,設計對應策略。

餐飲品牌價值 以顧客體驗為初衷
品牌理念不該僅是對顧客單方面的述說,而是將服務呈現於客人面前、讓其現場感受,是餐飲業者與顧客互動共同創造的故事。品牌的個性從平面標語轉化為真實的體驗,才是需要專注之處。藉由豐富顧客的服務體驗,讓每一個接觸點都成為品牌承諾的生動體現,不僅是提升顧客滿意度的方法,更是餐飲行業共同成長、共創價值的關鍵密碼。
餐飲業與品牌的服務更需要經得起檢驗,讓消費者能「無濾鏡觀看」,以消費者實際體驗作為核心。在如今資訊透明的時代,顧客不只是在選擇一項服務,更是在選擇一種與自我價值觀相符的生活態度。餐飲業者也具有相應的責任,打造更有溫度與深度的品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