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那天,石門水庫新生代漁夫劉文翔約我去大溪吃魚,邀請函上主題寫「春分台菜慶魚年」,他興奮分享要復刻台灣古早味魚料理,像是日本時代江山樓名菜五柳枝、鄉間常見的醃製食品破布子蒸魚、豆醬煮魚,以及過去大溪耆老兒時的日常下酒點心。
古宅裡的春酒宴 味覺記憶的聲音
設宴地點是桃園大溪和平老街上的「源古本舖」,一早廚房就熱鬧滾滾,品香食塾的主廚黃瑞真正忙著,鍋子噗嚕噗嚕,菜板咚咚鏘鏘,桃園大溪陽光燦燦,照得古宅像是上了霧面,曖曖閃閃,帶著沙沙的觸感,是優雅靜謐的百年歲月氣質。
我是半日偽水跤(tsuí-kha, 廚房助手),提早來偷師瑞真姊手藝,同時記錄這場「不老學堂」的春酒宴。前菜就充滿趣味,「糖滷黑豆干」一入口,長輩們記憶秒回從前,反覆滷製的黑豆干較易於保存,在過去是緩解外出工作人思鄉情的美物;「豆豉炒油渣」鹹香滑滋,每一咀嚼都是小油爆,霹哩啪拉。還加碼端出「香煎大頭鰱魚卵」、軟韌帶 Q 的「炒鰱魚膘」,非得是在地人才有辦法第一時間嘗「鮮」。
文翔說,這些下酒點心小菜,稱作「啖糝」(台語tām-sám,解饞),零嘴、零食,也就是四秀仔(sì-siù-á),搭配彼時(hitsî)稱作紅酒的「紅露酒」,微甜微醺,開啟談話頭。三杯下肚,長輩們開始記憶的時空跳躍,有時兒時,有時少年,一整個下午的熱鬧溫馨,古宅美好時光。

是漁夫也是文史工作者 保鮮水產及歷史
當日整桌都是石門水庫好魚,不土不腥,豐腴肥美,全是劉文翔前一日親自打撈上岸,放血、活締處理(透過神經絞殺瞬間死亡以延長保鮮),再做細部分切。
大頭鰱下巴先炸酥再醬燒,膠質噴發;滑嫩魚肚做成「破布子蒸魚」及「豆醬煮魚」,標準台式古早味;多刺的鯽魚已經燒得軟酥,「五柳枝魚」則是以「鯉魚」製作,文翔特別仔細去骨,還讓魚身維持游水立姿,美味美觀。
到現場,體貼入微;一會兒又趕忙換上襯衫主持活動,說菜講古,活靈活現。他是「有老靈魂的未來漁夫」,以「漁」為出發點,著眼於「歷史」,往前復刻大溪舊時生活的魚滋味,也朝未來進行生態保育,重視水庫生態。

本文只擷取文章部分內容,若要閱讀全文請訂閱《料理.台灣》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