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咻-蹦!」的聲響,煙火在澎湖馬公觀音亭休憩區內的西瀛虹橋(又名彩虹橋)上綻放,意味著澎湖夏季正式開始,遊客將接踵而至。近年來提起澎湖,外地人腦中印象多半是花火節。朋友們總問出外的澎湖人:「什麼時候帶我們去澎湖玩?」,熱情的澎湖人自然化身為導遊帶團遊澎湖。
對返鄉的澎湖人而言,領著朋友四處觀光的同時,也趁機重溫懷念的家鄉滋味,試圖在璀璨煙花中,摻入澎湖人在地的飲食文化。飲食與土地環境緊密依存,澎湖由將近百個大小島嶼組成,是名符其實的群島,島的生活靠海維生,就連土地也是珊瑚礁與玄武岩風化而來。即便沒有肥沃的土壤,堅韌的澎湖人在無靠山的風吹日曬之下,也生出屬於澎湖的「食」在驕傲。
強風中的生存法則 先民飲食智慧
澎湖的東北季風可不得了!帶著鹹水煙氣息的風吹著刺痛,不比新竹九降風氣勢差。憑藉著強勁海風的輔助,把剾風(khau-hong,在戶外吹風)化為優勢,將從海上飛來的飄鹽滲進麵粉裡,化為烹調時不用加鹽就好吃的「西衛麵線」,與小管、干貝丸搭檔,再打顆蛋包、撒點蔥花,滿是澎湖風情。跟著風吹來的不只是美味麵線,生長在貧脊乾枯、高鹽分土地上的風茹草,在一眾雜草裡脫穎而出。這種耐風耐旱的草本植物,如同有韌性的澎湖人。這個在澎湖人生活周遭自然生長的風茹茶(或香茹草),在運用製茶技術後提升了傳統風茹草茶風味,以「外婆茶」之名行銷推廣。
冬日裡一旦吹起六、七級強陣風,澎湖人就無法出海捕魚,再加上土壤貧脊能種植的蔬果有限,造就了先民重視食物保存和變通的吃法。醃漬是儲備食材的方法之一,夏季盛產的越瓜塞進蘋果西打寶特瓶裡製成「望安酸瓜」,跟著石蚵、羊矮仔(象魚)煮成家常菜的澎湖限定漬物,如今也躍上精緻餐廳的菜單。蘋果西打寶特瓶的瓶身最為厚實,左鄰右舍實驗後是最能撐住發酵力的容器,不只是酸瓜,還能醃漬珠螺、酸豆。
魚漿食品加工 現流現製作
豉(sīnn)是時間自然的淬煉,加工品則是先民的智慧。遊客在花火節必買的XO 干貝醬,是近年來名氣高漲的伴手禮,但如果要讓澎湖人推薦,「花枝丸」可不能缺席!澎湖周圍海域盛產肉質厚實、鮮度甜味上等的高品質花枝,為了更好地產地銷豐饒漁產,便製作成花枝丸,澎湖花枝在市場上因而有了新的生命形態。據說花枝丸是從馬公市區的大立花枝丸開啟加工魚漿食品的新藍海後,西嶼鄉大池村的阿東、明興、品興行等家族系品牌也為花枝丸衝出高知名度,如今花枝丸除了是逢年過節、祭祖拜拜的必備菜色,也是各大賣場通路的暢銷產品。
若說花枝丸是今日魚漿加工品界的大明星,那澎湖人肯定要提到歷史更為悠久、金元寶外型的「狗母魚丸」。潔白、彈牙的魚丸與冬季澎湖茼蒿、海菜煮湯,對澎湖人而言「這才是魚丸」的滋味。但隨著狗母魚捕獲量降低,加上冷凍保存後影響口感,使得狗母魚丸多在澎湖才能品嘗。
曝乾鮮味 懷念的澎湖滋味
澎湖的海和風赫赫有名,可怎麼能少了把遊客曬出一身紅的艷陽!烈日也是澎湖的資產,曝乾(phak-kuann)是夏季必備工作,把周圍海域最甜美的小管曬成「小管干」。油煸小管干散發鮮香氣,作為宵夜或零嘴無可比擬。澎湖人曬小管,也曬其他海產,日頭(jit-thâu)同樣把潮間帶抓到的「爛糟」(斷腕蛸)、石鮔(Tsioh-kū,澎湖本地對小章魚稱呼)也曬出好價格。鹹香鮮甜的石鮔排骨湯,是每個澎湖人到了某個年紀就會忍不住回味的味蕾記憶。(作者為澎湖人,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餐飲品牌公關,擅長撰寫飲食與酒類相關文章。)